“將軍有所不知,桂州因叛亂而受到了重大損毀,城內被叛軍洗劫一空不說,連百姓人口都少了一半。”
“關於榷場的事,本官還未來及去細想,不知將軍是否是帶著法子過來的?”
徐庚被刺史禮待,反深感受寵若驚,他這人沒什麼特別的本事,也就是膽子大能稱道稱道了。
“既然大人公務繁忙,不如將過境談判一事交予我來,我帶人過境靜州,設法與靜州官府達成談判事宜。”
若徐庚能談出成果來,蕭仁昌的壓力也能減輕一些,難得有勇士不畏鄰敵。
蕭仁昌點點頭以示首肯他的勇氣,但做事謹慎細心的蕭仁昌,並未爽快答應他,而是繼續試探道:
“我桂州作為交戰的主戰場,方將敵寇擊退出桂州,恐鄰敵防備深沉,沒那麼容易,你打算如何實現你的想法?”
“大人有所不知,我這武官官職,是憑潛伏於嶺南軍中之功換來的,”徐庚坦誠道:
“回京之後,幸受陛下認可,這才從禁軍脫穎而入近衛軍中。”
“靜州有布兵城防,於我而言反而是好事,因為他們之中,總有幾人認識我。”
“只要把握住與相識之鄰敵初談之機,道明有利對方的好處,他們會有繼續談判的興趣的。”
徐庚以邏輯嚴謹的話音,透過了蕭仁昌的考驗,但也因知曉徐庚對榷場不甚瞭解,便決定以徐庚為主,讓市舶署的官吏輔助行事。
初來就被刺史重用,徐庚內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受賞識的豪邁感。
他一心想辦好此事,心知不可魯莽,領下刺史授意給他的事牒後,便立刻前往市舶署。
市舶署已按朝中政令,列好可對靜州出售的一系列物產。
而與此同時,桂州對靜州的需要,竟然不是錢,而是石頭?
市舶署署令的桌案上擺著兩塊看起來頗有色澤但很醜陋的石頭,對徐庚直言道:
“別看這兩塊石頭醜,這可是我耗費了不少辛苦才找到的,符合陛下於事牒中之描述。”
“此詡青藍彩石,一斤等價十錢,這個是黑灰光石,三斤等價十錢。”
“靜州可以彩石與光石抵錢,於榷場採買在售之物。”
徐庚一時間有點看不懂了,要石頭有什麼用?而且價值還不低,一斤石頭不過拳頭大小,竟能當十錢用。
雖想不通,但換位思考下,他覺得這對靜州百姓而言,算是個大好訊息,若靜州城內這種石頭很多的話。
用石頭當錢用,誰能想象出有這種好事?
“可是,入榷場出售自家富餘的,大多都是桂州的地方百姓,桂州百姓又怎願意讓別人用石頭換走他們的資物?”
署令呵呵的笑了笑:
“這一點我市舶署早有對策了,百姓先行以資物換石,其後再與我市舶署以石換錢即可。”
“現錢早已備好了,外頭還開設了兌換處,將軍現在瞧見的這兩塊兒,也是跟百姓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