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殿裡,宇文世宏其實沒想那麼多。
其實他想的是嶺南貧瘠,要礦沒礦、要路沒路的。
脫離大周割據自立的嶺南,因礦產貧瘠,當地百姓自然會迴歸以物換物的狀態。
積極與嶺南一帶保持通商,能使嶺南流通大周的五銖錢和重寶,使嶺南保持對中原資物的依賴。
幾年後,中原抽斷流、使嶺南從倚靠大周而富裕之下,突然沒錢了。
此必使嶺南陷入比現在更加嚴重的動盪,而叛賊將積蓄消耗殆盡後,面對強大的周國,他們只有投降的份兒。
而且通商還能打通中原與嶺南一帶的通路,現在大周之所以失守桂寧至今仍未收復,不就是因為無路可走。
也就是所謂的先富後窮,和平統戰!
……
唐邕所率領的五萬禁軍,沿著祥河的支流紅水河,一路向東南進發。
三月初一時,便順利抵達紅水河匯入祥河的支流分叉口。
早前楊堅為防北邊的大軍沿水路南下,斷流了寧州通往龍州的延江。
而眼前,祥河水自南向北,奔流滾滾,滿載投射車和黑水錫球的二十艘千里船,臨時從商用抽調為軍用。
前面的水路沿路會遇到什麼,每個人心裡都沒底,因為除了那三位暗樁禁軍曾徒步跋涉過龍州至興古以外,再無人曾涉足過如此荒蠻之地。
暗樁禁軍夏遠淵也隱隱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是前進還是於此暫時停下行軍步履、派前行軍打探後再繼續前行,他的意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唐邕等候收復桂寧一戰已久,只是謀略幾經修改,最終定下了不正面強攻桂寧、轉而改為突襲龍州。
以他的果敢作風,神器在手,沒有打探的必要。
他將三名暗樁中候叫來,只簡單問了幾個問題。
諸如他們離開龍州時,祥河沿岸的警戒情況、龍州的布兵情況。
以及嶺南其他各州的馳援速度、援軍趕赴龍州的通路是否順捷等等,只大體問了問。
看似問的潦草,其實這幾個問題,關係著唐邕如何排兵佈陣。
通路如何,關係著作戰時會否發生遭背後突襲。
而援軍馳援速度,決定了這場仗他要打多久、怎麼打。
他自有一套攻防布兵戰術,這是他當年征戰漠北時,用實戰總結出來的經驗!
漠北一片荒原,地勢開闊平坦。
前部大軍廝殺順捷、而背後卻突然殺來另一支大軍、徹底斷了他班師後撤的路!
這種事,他經歷過數回!
因此攻守兼備,是他保全大軍的最有效戰略。
“主帥大人,龍州與寧州有延江,而地方漁船不少,若駐紮寧州的兩萬兵力決定馳援龍州,傳信及援兵趕赴,末將判斷,兩日便能趕來龍州。”
“而桂州也駐紮著兩萬兵力,因著桂州想要來到龍州,需先由陸路抵達寧州,隨後再以寧州通往龍州的方式,走延江南下,因此最多三日便能趕到。”
“而其他地方,最應防範的應是定州了,定州有珠江自南向北,於珠江之分岔口轉入延江,傳信加馳援趕路,應也是兩日便能抵達。”
“其餘各州,除擁水路的四州之外,其他十餘州通路只有陸路,而陸路沒那麼好走。”
總而言之,想要速戰速決,三日內就要達成唐邕想要的攻勢。
宇文世宏有令,收復桂寧,而龍州本屬陳國,即便開打,也是為了奪下延江的通路,通達寧州、再向東抵達桂州。
屬於曲線作戰。
“好!”唐邕心中已然形成周密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