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邦邦,邦邦邦,邦邦邦邦!
聲音從虛空之中緩緩走出。
以一個令人驚歎的漸強出現在眾人的面前。
陳秋這一次並沒有拿一根特別長的指揮棒,而是拿了一根極為短小的指揮棒。
差不多隻有七八厘米,特別的纖細。
如此纖細的指揮棒,伴隨著陳秋略微挑起的眉毛,以一個極為靈活的狀態,讓音樂跟隨著陳秋的手指,在舞臺上響起。
音樂的音色和陳秋他剛剛的演奏沒有任何的區別。
音樂之中一股令人難以用言語去形容的清新感從音樂之上湧出。
乾淨,利落,乾脆,溫和。
但是帶有一抹難以掩飾的愁思。
美好之中帶著憂愁。
陳秋手中的指揮棒控制著音樂之間的交流,控制著兩者情緒的融合。
讓樂團跟隨著他的步伐一同,演繹出這樣一首世界級別的名曲。
舞臺下的觀眾看著陳秋這個開頭的詮釋,眼睛不由得一亮。
果然,剛剛陳秋給他們的感覺並不是他們的錯覺。
陳秋以及和聲交響樂團的實力是真的就有這麼強。
不管是陳秋的指揮,還是樂團眾人對於陳秋的跟隨。
每一位樂手的實力都強大到令人震撼。
即便觀眾只能從側面或者背面看見陳秋。
但是他們卻依舊能夠從陳秋的動作之中看出陳秋對於音樂的想法。
甚至將他們自己的位置放在樂團成員的身上。
他們感覺自己好像也能跟著陳秋一起演奏。
陳秋的視線溫和,嘴角噙著一抹笑意。
手中的指揮棒的揮動也變得更為柔緩一些。
莫扎特第四十號交響曲的聲音在他的大腦中迴盪。
音樂的資訊也在無時不刻地衝刷著他的大腦。
莫扎特第四十號交響曲,莫扎特最後的三大交響曲之一,也是莫扎特所有的作品之中,最為眾所周知的一首作品。
這一首作品完成於1788年,7月25日,有兩個完全不同的版本。
一開始時候的編制為長笛,雙簧管,低音管,圓號以及絃樂5部,後續多了一些單簧管的部分,修訂了部分雙簧管的內容。
相比較一開始的時候,這個版本的情緒更為濃厚了一些,讓之前的寂寥感覺減弱了許多。
這也讓修訂版更為的受人歡迎。
此時此刻陳秋他們所演奏的便是這個版本。
整首作品的情緒熱情之中帶著感情化的沉思。
即便在音樂之中你還是能夠聽到很多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但是這一次莫扎特的作曲則是讓音樂向著前方更進了一大步。
甚至讓當時的音樂潮流都向前進了那麼一大步。
在萊比錫首演的時候,很多人對於這一首作品都用上了類似於戰慄,沉緩之類的字樣。
很明顯,這樣的音樂讓當時的音樂創作理論向著浪漫時期的音樂正在一步步的接近。
即便莫扎特並沒有像是貝多芬那樣直接踹開了一個時代,讓音樂從古典音樂直接蹦到浪漫時期的音樂,並且成為當時的主流。
但是你無法否認,這一首作品對於音樂時代進步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