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爾繼位後的第一個電話就打給古契科夫,希望俄羅斯政府加大對羅馬尼亞的投資,這有利於俄羅斯擴大在羅馬尼亞的影響。
列昂尼德也帶來卡羅爾的電報,卡羅爾一改斐迪南的抗拒,主動向尤里耶夫家族發出邀請,希望尤里耶夫家族同樣加大對羅馬尼亞的投資。
“所以,我們不僅不能干涉,而且要維護卡羅爾的統治,這樣才有利於我們加強對羅馬尼亞王國的控制。”
古契科夫很高興,斐迪南時代,俄羅斯對羅馬尼亞的影響力,遠沒有到控制的程度。
“讓這個混蛋當國王,遲早天怒人怨,這同樣會損害俄羅斯的利益。”
瓦西里的目的,其實跟古契科夫差不多。
世界大戰結束後,俄羅斯已經撤出所有在羅馬尼亞的駐軍。
如果藉此機會重新派兵至布加勒斯特,同樣可以強化對羅馬尼亞的控制。
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除非羅馬尼亞王國邀請,否則我們就不要干涉羅馬尼亞王國的內政。”
喬治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喬治要考慮的,不是俄羅斯能不能控制羅馬尼亞,而是俄羅斯一旦出兵,所造成的的後續影響。
羅馬尼亞再怎麼折騰,那是羅馬尼亞自己的事,俄羅斯一旦出兵就會落於下乘。
卡羅爾應該是接受了高麗的教訓,所以在政變的第一時間就向俄羅斯讓渡利益,希望得到俄羅斯的支援。
俄羅斯如果悍然出兵,是否會引發國際上的輿論先不說,俄羅斯的盟友們恐怕就有想法了。
抱上俄羅斯的大腿固然好,誰都不想被俄羅斯吞併。
“羅馬尼亞王國是巴爾幹聯盟的重要環節,如果羅馬尼亞陷入混亂,將對整個巴爾幹地區的安全和穩定造成影響。”
瓦西里不死心,不想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俄羅斯只有兩個盟友,一個是陸軍,一個是海軍。
現在也可以加上空軍。
南斯拉夫王國和尤里耶夫大公國先不說,其他諸如羅馬尼亞、高麗,甚至德國等等,在瓦西里看來都是累贅,都必須基於俄羅斯的利益進行徹底改造。
“只要軍隊不亂,羅馬尼亞就不會亂。”
喬治早有防備。
羅馬尼亞現在的首相是擁有0年軍人生涯的陸軍元帥亞歷山德魯·阿維雷斯庫。
世界大戰期間,阿維雷斯庫曾作為羅馬尼亞王國派駐在巴爾幹戰區的軍事指揮官,和喬治關係密切,官至羅馬尼亞王國副總司令。
總司令由斐迪南本人擔任。
斐迪南去世時,阿維雷斯庫本有資格成為攝政王,大概是擔心阿維雷斯庫功高震主,所以斐迪南才沒有選擇阿維雷斯庫。
卡羅爾政變的第一時間,阿維雷斯庫就給喬治發電報,希望俄羅斯不要干涉羅馬尼亞王國的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