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地廣人稀的美國來說,汽車並不是玩具,而是必備的生活物資。
對於老錢橫行的歐洲來說,只有有錢人才會購買汽車,窮人根本買不起,也沒有必要。
有錢人是不會在乎那百分之二十的。
在英國,T型車的銷量原本就不如北極星系列,在《泰晤士報》公佈測評結果之後,T型車的銷量降低到每天只剩個位數。
基於英國和美國之間的關係,《泰晤士報》的報道還是基於事實的,並沒有添油加醋。
和英國人相比,法國人就肆無忌憚。
法國本來就是歧視美國最嚴重的歐洲國家,所以法國人不僅真實報道美國商品的缺陷,而且還翻舊帳,對美國在世界大戰中的惡行進行鞭撻。
法國是世界大戰受損最嚴重的國家。
所以一直到參戰前,都在和德國進行貿易的美國,才是法國損失的罪魁禍首。
這個結論明顯有失偏頗,美國人固然可惡,但德國才是罪魁禍首。
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內外交困,深陷殖民地戰爭不可自拔,法國內部早已沸反盈天。
《費加羅報》的報道將美國推上風口浪尖,讓法國人找到了情感宣洩的突破口,法國人不僅開始自發抵制美國商品,巴黎的一些餐廳又貼出了“美國人和狗不得入內”的警示牌。
在德國,美國商品受到了更嚴重的抵制。
俄羅斯雖然沒有從官方層面對美國進行反制,俄羅斯商人卻另闢蹊徑。
美國透過英國繞過和俄羅斯的協議,向歐洲低價傾銷商品。
一些聰明的俄羅斯商人就透過南斯拉夫王國,同樣向歐洲傾銷。
俄羅斯和南斯拉夫是盟友,俄語在南斯拉夫也是通用語言,俄羅斯商品進入南斯拉夫,甚至連標籤都不需要換,就堂而皇之進入歐洲。
美國商品成本固然低,加上運費,其實和俄羅斯商品差不多。
基於俄羅斯和德國的關係,德國對於俄羅斯商品更認可,即便俄羅斯商品的價格貴一些,德國的權貴階層依然會選擇俄羅斯商品。
世界大戰結束後,上百萬德國人前往俄羅斯工作,他們的家庭也隨之受益,讓無數德國人渡過了最艱難的階段,這讓很多德國人都對俄羅斯充滿好感。
俄羅斯對德國的援助,讓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對俄羅斯充滿感激,很多德國人開始反思,德國和俄羅斯之間為什麼會成為敵人?
對於這個問題,德國各階層之間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最終的答案是盟友的訴求,以及英國的挑撥。
這個答案其實也不對。
德國和俄羅斯成為敵人,絕大部分原因要歸咎為威廉二世的野心。
但在此時,真相是什麼並不重要,德國人只願意相信他們所認可的,所以德意志帝國和俄羅斯帝國一樣,都是世界大戰的犧牲品。
有了這個結論,德國人和俄羅斯人之間,就形成了一種類似同病相憐的感情。
很多人都不知道,全世界最早的義務教育就出現在德國,所以德國人的受教育程度在歐洲首屈一指,這也是德國能夠在上世紀末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英國和美國簽訂協議之後,老卡爾再次造訪亞歷山大,希望明年的羅夫諾演習能邀請德國警察部隊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