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開篇第一條就是“簽訂公開合約,杜絕秘密外交”。
所以俄羅斯和美國雖然沒有結盟之名,卻有結盟之實,矛頭直指大英帝國。
年的當下,世界排名前兩位的工業國分別是美國和俄羅斯。
按說應該是排名第一的美國聯合排名第三的英國,打壓排名第二的俄羅斯。
但是俄羅斯這個第二,跟德國的第二並不相同,有著根本性區別。
德國工業技術好,底子太差,嚴重依賴資源進口,先天不足,所以世界大戰中,英國封鎖德國海岸線,就能把德國活活困死。
俄羅斯自己兩千多萬平方公里,人口.億,資源應有盡有,歐洲有羅馬尼亞王國和南斯拉夫王國兩個鐵桿盟友,亞洲有高麗和尤里耶夫大公國,這還怎麼封?
美國現在不僅不敢打壓俄羅斯,反而要主動和俄羅斯合作,才能喝到歐洲市場的湯。
肉就別想了,都是俄羅斯的。
弗蘭克·凱洛格是全美律師協會會長,在紙業托拉斯、美孚石油公司、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和南太平洋鐵路公司聯合組織等案件中,弗蘭克·凱洛格被美國政府聘為特別訴訟代理人,接連獲勝。
弗蘭克·凱洛格曾擔任駐英大使,而且還是國際聯盟常設法庭法官,對歐洲事務比較熟悉。
對俄羅斯,弗蘭克·凱洛格就比較陌生了。
這不能怪弗蘭克·凱洛格,連喬治都對現在的俄羅斯感到陌生,更不用提弗蘭克·凱洛格這個美國人。
喬治生活的那個時代,紅俄已經解體,所以喬治並不知道俄羅斯的巔峰時期到底是什麼樣。
和帝俄時代相比,現在的俄羅斯,每一年都在創造新的巔峰。
今年俄羅斯的糧食產量再創新高,豐收的喜悅固然令人欣慰,但也帶來了一個新問題。
和糧食產量逐年提升相對應的,是糧食的價格連年下降,這已經開始影響到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
農民是俄羅斯的基本盤,喬治不會放任穀賤傷農,所以提升農業水平就成為菲利克斯的新任務。
俄羅斯的主要農產品是以小麥和玉米為主的穀類作物,向歐洲出口的主要農產品也是以穀物為主。
喬治希望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
對於農產品加工行業,菲利克斯並不陌生,尤蘇波夫家族本來就是帝俄時代的麵粉大王。
喬治提醒菲利克斯,小麥和玉米除了磨成粉,還有更多用途。
以玉米為例,除了用於飼養牲畜之外,玉米在進行加工之後,可以廣泛用於食品、紡織、造紙、化工、醫藥、建材等行業。
土豆也一樣,除了做成土豆泥和用來燉牛肉,也同樣可以廣泛應用於上述行業。
這個工作最大的難度在於,必須由國家進行主導。
“讓教授們去研究玉米,不太合適吧——”
菲利克斯又犯了俄羅斯人的老毛病,頭重腳輕。
紅俄解體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對輕工業忽視。
這裡的忽視並不是沒有,而是空有數量,但是沒有質量。
紅俄的製鞋業規模龐大,產量世界第一,可是每年還要進口大量鞋子滿足國內需求,這就很能說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