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的俄羅斯國旗,是透過人工著色方式實現的,由於成本和效率考慮,只有最後這一個鏡頭是彩色的。
恰恰只有一個鏡頭,才給觀眾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生死關頭》不僅是第一部有聲電影,而且還是第一部彩色電影,這不僅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體驗,也重新整理了觀眾對於俄羅斯的認知。
誰說俄羅斯的科技落後來著,俄羅斯可是全世界最先把裝甲戰車和飛機應用於戰場的國家。
俄羅斯人的野蠻,是人類在艱苦環境中不屈精神的最佳體現。
對比歐洲各國虛偽的政客,已經開始有評論家用“坦率”和“不屑同流合汙”來形容經常在國際聯盟大放厥詞的小尼古拉。
以前俄羅斯大公在歐洲各國民眾心目中的形象,可都是和“野蠻”、“奢侈無度”、“荒誕不經”等負面詞彙聯絡在一起的。
《生死關頭》中呈現的俄羅斯是完美的烏托邦形態,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普通人即便面對絕境也會保持樂觀頑強精神,充分體現了俄羅斯人的精神核心——
或者說是俄羅斯人嚮往的精神。
電影中肯定有一些情節是虛構的,但藝術本來就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面對質疑,自有大儒辯經。
《生死關頭》在歐洲各國上映後,俄羅斯又迎來一波入籍高峰。
這兩年以英法為首的歐洲國家,對於俄羅斯的新聞稽核極為嚴格,尤其俄羅斯針對普通人的各種福利,在歐洲國家看不到任何報道,民眾想要了解俄羅斯,只能透過其他途徑。
《生死關頭》就像一場盛宴,將精心包裝之後的俄羅斯推薦給沙漠中飢渴難耐的旅人,根本沒有人能拒絕這種邀請。
歐洲人對於國家的感情其實是很淡薄的。
華人提及東大歷史,動不動就是四大發明,上下五千年,我們祖先用筷子不用刀叉是因為嫌棄刀叉太粗魯,你們祖先不用刀叉是因為你們不會造。
歐洲人的歷史乏善可陳,整個中世紀用黑暗時代四個字就可以一筆帶過,一直到文藝復興——
呵,從來沒有擁有過的東西,復興又從何談起呢。
這就是歐洲拼命貶低東方歷史的原因。
我祖上沒有的東西,你也不能有。
喬治有時候不得不佩服歐洲人睜著眼睛說瞎話的能力,明明是因為分贓不均引發的世界大戰,都能解讀成正義對邪惡之戰,都不用說幾千年,這才短短几年前的事,都能顛倒黑白。
當然喬治也沒有嘲笑歐洲人的資格,因為俄羅斯也正在做同樣的事。
英波石油公司倒閉後,波斯石油開採陷入停滯。
並非沒有人想接手油田,多家英國企業主動和波斯政府接觸,希望繼續開發波斯石油。
連洛克菲勒都忍不住想插一腳,主動和德米特里聯絡,試探聯手開發波斯石油的可能性。
德米特里充分展示俄羅斯大公的傲慢,對洛克菲勒的示好置之不理。
俄羅斯想開發波斯石油,用得著和美國人聯手?
美國第一口具備商業價值的油井,直到年才出現,洛克菲勒是在年涉足石油行業,0年成立標準石油。
俄羅斯早在年就成立了第一座石油蒸餾廠,比美國人至少早了年。
和洛克菲勒一樣,所有和波斯政府主動聯絡的英國企業,在考察了波斯的具體情況後,紛紛知難而退。
波斯政府對於石油開採持開放態度,誰想來談合作,都來者不拒。
有英波石油公司的遭遇在前,任誰想開採波斯石油,都要考慮能不能應對波斯的惡劣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