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柴爾德希望以投資俄羅斯礦產資源,換取俄羅斯對貝爾福宣言的支援。
如果羅斯柴爾德要投資俄羅斯基礎建設,喬治沒準就同意了。
挖礦這種事還不是有手就行,隨著工程機械越來越普及,礦產資源對於人力的需求也越來越小,在喬治看來,羅斯柴爾德與其說是交換,不如說是以此進入俄羅斯資源領域。
怎麼著,想從俄羅斯賺錢,還想獲得喬治的感激?
又一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典型案例。
既然態度如此不誠懇,自然不會獲得喬治的回應。
先把羅斯柴爾德打發走,接下來才是重頭戲。
以小約翰和小摩根為首的家族財團,希望參與到德國的重建計劃中。
倫敦會議還在討論賠款額,沒有進入重建階段。
美國資本對於海外市場的需求,已經迫不及待。
從紐約前往華盛頓的路上,小約翰就已經對喬治挑明,美國在國際秩序上,和俄羅斯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
威爾遜在巴黎和會上的遭遇,讓這些資本市場的新貴們怒火中燒,小約翰和小摩根要狠狠教訓那些歐洲資本市場的老錢,這和喬治不謀而合。
喬治沒有將俄羅斯帝國的滅亡,歸咎於英國和法國的背刺,帝國滅亡是俄羅斯自作自受。
喬治永遠無法原諒的,是英國拒絕接納尼古拉。
喬治很難想象尼古拉在知道這個訊息後,內心該有多絕望。
每每想到尼古拉,喬治就很想化身小鬍子橫掃歐洲——
錯了,錯了,不是橫掃歐洲,而是匡扶正義,替天行道。
作為一隻躲藏在君士坦丁堡的老狐狸(來自英國的形容),喬治肯定不會親自下場,衝鋒在第一線。
對凡爾賽體系懷恨在心的德國是最佳載體。
俄羅斯自身也要重建,對於援助德國復甦,說實話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
以小約翰和小摩根為首的美國家族財團,願意承擔恢復德國經濟所需的資金。
“三國協約不會消失,而是以一種新的方式繼續存在。”
小摩根的態度最堅決,如果喬治不同意美國資本的介入,美國資本會效仿俄羅斯,單獨和德國達成協議。
喬治一時恍然。
不對啊,在喬治了解的歷史中,俄羅斯和美國以及德國,從來沒有形成類似三國協約之類的組織。
“我們不會結盟,但在基於廣泛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團結一致,俄羅斯為德國保留軍事實力,美利堅負責重建德國經濟——”
小約翰的坦誠,讓喬治似乎發現了真相。
歷史就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作為未來兩級,一戰和二戰之間的這段歷史,肯定是美國和俄羅斯說了算。
所以德國為什麼從一戰後的油盡燈枯,只用了短短二十年,就具備橫掃歐洲的實力,原因也就昭然若揭了。
“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約瑟夫心潮澎湃,在喬治耳邊低語。
菲利克斯遞過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美利堅、英吉利、法蘭西。
喬治直到菲利克斯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