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投桃報李,代表安妮透過基金會捐贈一百萬盧布,指定用於救助德國兒童。
弗雷德里希很高興,一百萬盧布雖然不多,足以代表尤里耶夫家族的態度。
交換完“見面禮”,弗雷德里希進入正題,希望能得到尤里耶夫財團的幫助。
俄羅斯三大財團分別是尤里耶夫、尤蘇波夫,以及多爾戈魯科夫。
亞歷山大不僅是尤里耶夫財團副總裁,同時還兼任多爾戈魯科夫財團副總裁。
尤里耶夫財團總裁是安妮,多爾戈魯科夫財團總裁是亞歷山大的舅舅馬里奧。
尤蘇波夫財團的唯一繼承人,是曾經和亞歷山大一起殺死拉斯普廷的小菲利克斯。
這倆是刎頸之交。
弗雷德里希希望能得到尤里耶夫財團的貸款,用於恢復德國經濟。
亞歷山大同意加大合作力度,但不是以貸款這種方式,而是聯合經營。
弗雷德里希給的條件還不錯,年息0%,看似利潤豐厚。
德國的賠款總額是0億金馬克,摺合.萬噸黃金,把德國人全賣了都賠不起。
別聽弗雷德里希說的好聽,他是總統,不是皇帝,有任期的。
就算弗雷德里希給的利息是0%,萬一弗雷德里希的繼任者不認怎麼辦?
今年月,就在《凡爾賽合約》簽字之前,英國和法國聯合提出,將英國和法國欠美國的貸款,和德國的賠款對沖,一筆勾銷。
“對沖”是這麼用的麼?
先不說美國人是否同意。
能提出這個要求,充分證明英國和法國所謂的契約精神,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可不是尬黑,史實。
有些東西真不像宣傳的那麼美好。
英國人從不重視契約精神,美國的自由貿易只是玩笑,法國的皿煮只存在於所謂精英階層,德國人也從不嚴謹,只是服從性比較好。
德國“嚴謹”的意思是,如果機器說明書上寫著開機的時候要先給機器磕個頭,那就一個都不能少。
亞歷山大不知道德國人的底線在哪兒。
喬治是知道的。
另一個時空透過道威斯計劃,德國從英法美得到的貸款及投資共計億馬克,同期德國只支付了0億賠款,隨後因為經濟危機爆發,德國宣佈財政破產,停止支付賠款。
二戰結束後,德國在二戰賠款的基礎上,繼續履行一戰賠款,這筆錢一直到00年才還清。
二戰賠款還到0年。
這就是國家信用的意義所在。
“俄羅斯為重建發行了上百億盧布債券,大部分是由國內財團和銀行承擔,沒能力向德國提供直接貸款。”
亞歷山大拒絕的同時,又給弗雷德里希留下希望。
不給錢,那就只能以貨易貨。
俄羅斯可以向德國提供包括食物在內的工業原料,德國可以以工業產品抵債。
弗雷德里希眉頭緊皺。
這意思是拿德國當加工廠,只能賺一些加工費,大部分利潤還是被俄羅斯人賺走。
“我們在聖彼得堡和君士坦丁堡新建了兩座汽車工廠,如果本茨先生有興趣,我們可以在技術方面進行更多交流。”
亞歷山大繼續下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