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我們什麼都不做,他們也可以詆譭我們毫無作為。”
喬治對報紙這東西,其實沒多大好感。
帝俄時代的很多俄羅斯政府官員,一杯茶一支菸,一張報紙看一天,上班比度假都輕鬆。
喬治將報紙作為輿論載體,只能刊登有利於俄羅斯的訊息,所有不利於俄羅斯的訊息,全部封殺。
這真不是喬治獨斷專行,所有國家都是這樣做的。
以皿煮著稱的英國和法國,對於新聞媒體的控制,比封建**的俄羅斯更加嚴格。
讓喬治沒想到的是,俄羅斯人還沒有開始反對喬治,勞合·喬治和克里孟梭,反倒是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先後表示了對俄羅斯輿論環境的擔憂。
勞合·喬治還好,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只是表達擔憂,並沒有太過分。
克里孟梭則在接受《囹圄人》採訪的時候公然聲稱,俄羅斯即將回到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時代。
亞歷山大快要氣炸了,主動聯絡俄羅斯媒體,想對勞合·喬治和克里孟梭發動一波輿論攻勢。
小尼古拉提醒亞歷山大,要充分利用俄羅斯的自身優勢。
和英法相比,俄羅斯的自身優勢很明顯,尤其是剛剛出臺的八小時工作制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
亞歷山大恍然大悟。
法國是什麼地方?
這裡可是歐洲的革命老區!
法國的工人運動,比俄羅斯歷史更悠久,早在年,法國里昂工人就曾透過武裝起義反抗資本主義的殘酷剝削。
年,巴黎民眾舉行武裝起義,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法國政府為了鎮壓巴黎公社,居然勾結普魯士軍隊,再次震驚世人。
要知道就在0年,法國剛剛在普法戰爭中輸給普魯士。
尼古拉退位的時候,可從未考慮過聯合德國鎮壓國內反抗。
對於亞歷山大,法國媒體一直都很好奇。
從亞歷山大抵達巴黎的第一天起,法國媒體就希望採訪亞歷山大,發掘尤里耶夫家族的秘密。
所以當亞歷山大放出訊息後,無數媒體蜂擁而至,俄羅斯代表團經過慎重挑選,決定讓亞歷山大接受英國《泰晤士報》和法國《費加羅報》的聯合採訪。
這兩個分別是英國和法國最大的報社,在全世界範圍內都飽受關注。
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泰晤士報》和《費加羅報》分別派出最優秀的記者和編輯,《費加羅報》派出的是主編弗朗索瓦·倫納德,《泰晤士報》則是總編艾爾弗雷德·哈姆斯沃思親自上陣。
採訪在塞納河畔的亞歷山大宮內進行,這棟豪宅是亞歷山大送給葉卡捷琳娜的,兩人曾在訪問法國期間在此居住。
再進入亞歷山大宮之前,弗朗索瓦和艾爾弗雷德分別接受了金屬探測儀和人工檢查。
兩人都習以為常,對於經常遭到刺殺的俄羅斯權貴來說,再嚴密的安保措施也不過分。
弗朗索瓦和艾爾弗雷德在休息室裡等了好一會兒,亞歷山大才姍姍來遲。
“非常抱歉,臨時有事耽誤了一點時間。”
亞歷山大主動致歉,他並非有意。
亞歷山大是參加十人團會議的兩名俄羅斯代表之一,工作繁忙,弗朗索瓦和艾爾弗雷德都可以理解,並沒有放在心上。
由於亞歷山大是在中途才加入俄羅斯代表團,於是採訪就從“遲到”開始。
“我之前在聖彼得堡參與重建工作,進入冬天之後,重建告一段落,我又參與賑災工作,直到所有人都安置下來,我才來到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