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杜馬被解散之後,亞歷山大開始以國家杜馬議員為目標,針對帝國時政發表自己的觀點,在聖彼得堡出版界,擁有一定影響力。
《波羅的海訊息報》旗下,匯聚了一批深受英法影響的年輕人,他們希望能將俄羅斯帝國改造為法國那樣的民主國家,最起碼也應該模仿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度。
《波羅的海訊息報》文字最犀利的,是曾經在法國留學的阿列克賽。
阿列克賽為《波羅的海訊息報》撰寫的最新一篇報道,卻遭到亞歷山大的批評。
“阿謬沙,你寫的很好,但是不適合刊登。”
“為什麼?難道這不是事實嗎?”
阿列克賽在報道中,將喬治車隊撤離的行為,評價為“可恥的逃跑”,而且對喬治車隊軋到人進行大肆攻擊,將喬治形容為“冷血的暴君”。
“這是事實,我也相信這些該死的大公的行為,一定會受到懲罰,但不是現在,我們現在還無力承受來自這些混蛋的報復。”
“難道我們就什麼都不做?”
阿列克賽失望,他將亞歷山大當偶像,沒想到偶像卻這麼軟弱。
“當然不,我們雖然不能直接在報紙上揭露這些混蛋的真面目,卻可以引導人們,讓他們對這個國家徹底失望,讓他們主動站出來反對整個統治階層,我們效忠的是俄羅斯,而不是沙皇和他的黨羽。”
亞歷山大是懂引導的,他的話也很有煽動力。
這是流亡國外的社會民主工黨成員,推出的最新話術。
當初社會民主工黨聲勢那麼大,卻被斯托雷平一紙公文徹底絞殺,充分證明保皇黨實力依然強大,硬碰硬是沒有好下場的。
所以將沙皇和帝國剝離,就成為社會民主工黨的第一要務。
俄羅斯人不傻,相反還很聰明,俄羅斯人在科學,以及文學藝術上的成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包括尼古拉在內的歷任沙皇,都是和帝國繫結在一起,忠於帝國就是忠於沙皇,無懈可擊。
只要將沙皇和帝國剝離,就能將沙皇身上的“神性”降到最低,繼而達到推翻沙皇的目的。
但是降低沙皇身上的“神屬性”,又不能直接將矛頭對準沙皇,所以沙皇信任的人,就成為社會民主工黨,或者說反對派的目標。
反對派的目的,是讓尼古拉眾叛親離。
“這樣太慢了,真想帶支槍去海軍部大樓,將那個暴君一槍幹掉!”
阿列克賽扼腕嘆息,他連海軍部大樓都進不去。
“暴君!這是關鍵,尤里耶夫大公的權勢太大了,已經威脅到沙皇的地位,和其他大公的利益,我們要抓住這一點,站在沙皇和其他大公的立場上,將目標鎖定尤里耶夫大公。”
亞歷山大又有新花樣,自以為抓住了喬治的軟肋。
喬治沒有繼承權,除非造反,否則不可能威脅到尼古拉的地位。
至於影響其他大公的利益,這又不是今天才發生的事,在關東,喬治和聖彼得堡大公已經多次交手,最終結果就是聖彼得堡大公不僅沒有染指關東,反而被喬治打回聖彼得堡,連基本盤都丟了個一乾二淨。
:.vv.cc0
.vv.cc。.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