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尼古拉還沒有來得及調整兵力,得到德軍增援的奧第一集團軍,和興登堡親自率領的第集團軍也向俄軍發起進攻,一時間俄軍全線告急。
月0號,喬治接到尼古拉的電報,尼古拉希望喬治部署在特蘭西瓦尼亞的部隊,立即向奧第五集團軍發動進攻,以緩解華沙方面的壓力。
喬治給瓦西里和安德烈發電報的同時,也向貝爾格萊德下達作戰命令,命令塞爾維亞王國主動向奧第六集團軍發動進攻。
彼得的那些小動作,喬治知道的一清二楚。
之所以不搭理彼得,為的就是這一刻。
米爾戰役後,在彼得口中,塞爾維亞王國天下無敵,王儲亞歷山大已經取代某人,成為歐洲王室中的新一代軍神。
喬治知道後,感覺“軍神”這個詞瞬間就被汙染了。
以後誰再敢在喬治面前提“軍神”這兩個字,喬治就跟他急。
既然亞歷山大王子都已經是軍神了,那擊敗波蒂奧雷克應該不成問題吧。
波蒂奧雷克的正式職務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總督。
如果擊敗波蒂奧雷克,那麼彼得心心念唸的大塞爾維亞將唾手可得。
接到作戰命令的彼得頓時傻眼。
塞爾維亞王國是巴爾幹聯盟的一部分。
彼得雖然不願意將塞軍指揮權移交給喬治,但名義上,塞軍要接受巴爾幹聯盟的指揮。
現在喬治的作戰命令抵達貝爾格萊德,打還是不打?
新一代軍神亞歷山大想都沒想,直接拒絕接受喬治的命令。別管彼得把亞歷山大吹成什麼樣,亞歷山大自家知自家事,米爾戰役根本就不是亞歷山大指揮的,指揮塞軍的是拉多米爾·普特尼克。
關鍵普特尼克也沒打贏。
普特尼克倒是認為,塞軍未必就沒有機會。
米爾戰役中,普特尼克為防備虎視眈眈的第五集團軍,不能將所有兵力都用於米爾戰役中,再加上當時塞軍是以新兵為主,所以打不過奧軍也可以說得過去。
米爾戰役雖然是奧軍獲勝,奧軍參戰的第六集團軍同樣損失慘重。
現在第五集團軍已經被調往特蘭西瓦尼亞,萊茵河對岸只剩下第六集團軍的老弱病殘。
塞軍這邊卻可以集中所有兵力進攻。
所以喬治的命令倒也不是瞎指揮,塞軍不僅能打贏,而且贏面還很大。
“如果我們輸掉戰爭怎麼辦?”
亞歷山大未慮勝先慮敗。
“如果我們輸掉戰爭,我們可以請求尤里耶夫大公的幫助。”
普特尼克並不牴觸將軍隊指揮權移交給巴爾幹聯盟。
作為塞爾維亞軍隊的實際指揮官,普特尼克很清楚塞爾維亞王國和奧匈帝國的差距,這一次是康拉德準備不夠充分,奧軍才被迫撤退,下一次呢?
康拉德現在依然是奧軍總參謀長,他並沒有放棄征服塞爾維亞王國。
德國已經開始援助奧匈帝國,下一次奧地利人再來,可能是和德國人一起來。
到時候還能打贏嗎?
所以尋求巴爾幹聯盟的幫助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