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第一次動員後,奧匈帝國一共有個師,康拉德將這些部隊分為三個梯隊,分別是應對俄羅斯帝國的a梯隊,和進攻塞爾維亞、黑山的巴爾幹叢集,以及用作總預備隊的b梯隊。
a梯隊一共個軍,分別組成第一、第三、第四集團軍。
巴爾幹叢集規模較小,只有個軍,組成第五、第六集團軍。
組成b梯隊的第二集團軍同樣由個軍組成,這是康拉德手中唯一的機動部隊。
在得到德國的承諾後,康拉德將第二集團軍調往巴爾幹,這個決定引發德國的強烈反對。
在將第二集團軍調往巴爾幹之後,奧匈帝國在加利西亞就只剩下個師,如果這時候戰爭爆發,奧匈帝國將無法為德軍提供足夠的幫助。
儘管毛奇承諾會在擊敗法國之後立即將主力調回東線,但是在今年早些時候的總參謀長會議上,毛奇給出的時間是大約六個周。
根據俄羅斯帝國和法國的協議,如果戰爭爆發,俄羅斯帝國必須在天內,向德軍發起進攻。
威廉二世並不知道喬治制定的計劃中,俄羅斯帝國會隔岸觀火,所以即便俄羅斯帝國履行約定,向德國發起進攻,規模也會極其有限。
以威廉二世對尼古拉的瞭解,一旦俄羅斯帝國投入進攻,那麼就會全力以赴。
為了攻擊法國,德國將主要兵力集中在西線,東普魯士只有普里特維茨將軍率領的第集團軍。
第集團軍現在只有個名字,要等德國開始動員之後,才能得到兵力補充。
以第集團軍的實力,肯定頂不住俄軍的進攻,所以在戰爭開始階段,德軍非常需要奧匈帝國的幫助。
這時候康拉德居然將第二集團軍調往巴爾幹,很明顯是根本沒有把俄羅斯帝國放在心上。
德國戰爭部長法金漢一方面瘋狂給康拉德發電報,要求康拉德立即將第二集團軍調往加利西亞,另一方面迫不及待宣佈,德國開始總動員。
小尼古拉在知道這個情況後,立即向聖彼得堡提議,趕在德國完成動員之前,向德國發動進攻,先下手為強。
蘇霍姆利諾夫給小尼古拉回電,讓小尼古拉按照預先制定的計劃執行,不要主動向德國發動進攻。
小尼古拉很生氣,向尼古拉告狀,指責蘇霍姆利諾夫浪費戰機。
蘇霍姆利諾夫很委屈,既然作戰計劃可以隨意修改,那還要計劃幹啥,見招拆招不就得了。
喬治知道小尼古拉和蘇霍姆利諾夫的嘴官司之後,也是真心無奈。
仗還沒開打,戰區總司令和總參謀長就有了矛盾,這可不是個好兆頭。
喬治這邊也有麻煩,康拉德將第二集團軍調到巴爾幹之後,在距離貝爾格萊德只有十公里的地方,聚集了奧匈帝國的0萬大軍,戰爭隨時可能爆發。
彼得在奧匈帝國斷絕了和塞爾維亞王國的關係之後,就瘋狂向喬治求救。
可是彼得又不願意交出軍隊指揮權。
所以喬治就沒有理會彼得的求救。
彼得無奈,一邊命令部隊做好戰鬥準備,一邊開始遷都,將首都從貝爾格萊德遷到遠離邊境的對方。
這基本上沒什麼卵用,塞爾維亞王國太小了,毫無戰略縱深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