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西伯利亞艦隊的實力逐漸增強,東印度的海軍也遲早要步入正軌,椰城造船廠擴建工作已經開始實施,隨之鋪開的是各地基礎工業。
亞齊蘇丹國和東印度,之前都是單一殖民地經濟。
現在東印度已經成為阿穆爾的後花園,喬治肯定要加大對東印度的建設力度。
有了阿穆爾的經驗,東印度的建設按部就班,首先開工的是發電廠和水泥廠,有了這兩樣,才有資格說其他。
東印度的基礎還是不錯的,動力煤的儲量比阿穆爾更豐富,汶島的錫礦出口量世界第一,棕櫚油和天然橡膠的產量也排名世界前列,加里曼丹還發現了油田,結合東印度的地理氣候環境,東印度其實比阿穆爾更適合發展工業。
穆薩耶夫不擅長民政,他在椰城只待了不到半個月,就和馬爾科回到阿穆爾,希望喬治批准東印度成立兵工廠。
東印度沒有兵工廠。
亞齊蘇丹國雖然有,原料都要從阿穆爾進口。
這怎麼能行呢,如果不建立完善的產業鏈,那萬一航道被人封鎖,和現在的德蘭士瓦一樣對外聯絡完全斷絕怎麼辦?
喬治安慰穆薩耶夫彆著急,東印度現在連礦還沒有挖明白呢,現在就發展軍工實在是早了點。
“我們帶來了很多樣本,請海參崴大學幫忙檢測,如果有值得開發的礦藏,就從印度僱人開挖——”
馬爾科其實也不知道該如何發展工業。
不過有海參崴的珠玉在前,抄作業總會吧。
和當初的海參崴相比,東印度優勢巨大,坐船從東印度到海參崴只需要0天。
現在無線電報已經出現,通訊比之前更方便。
馬爾科也不要最先進的裝置,海參崴一直在進行裝置升級,有些海參崴淘汰不要的裝備,轉手到賣給東印度,變廢為寶的同時,多少還能賺一筆呢。
喬治只能感嘆,馬爾科現在已經充分了解到勤儉持家的本質。
這其實不是馬爾科的功勞,而是源於金永駿和姜國賢的報告。
除非必要,金永駿和姜國賢不會向尤里耶夫宮越級彙報,這是最基本的尊重。
金永駿和姜國賢比馬爾科更理解工業對於經濟的促進作用。
同時也更理解落後就要捱打這個硬道理。
阿穆爾和東印度雖然是一家,中間畢竟隔著000公里呢,而且航道還面臨嚴重的潛在威脅,所以東印度必須擁有基本的工業能力,這樣才能長治久安。
阿穆爾的工業也是從小作坊開始,一步步壯大到今天這個程度。
有和沒有完全是兩碼事,這是喬治教給他們的道理。
“東印度沒人了嗎?”
喬治印象裡,東印度的人口應該是挺多的。
“有,但不夠——”
馬爾科也不是貪,勞動力不管到什麼時候都不夠用。
東印度的人口不少。
可是架不住攤子鋪開太大,種植園和礦山都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就東印度那點人,全部扔進種植園和礦山都不夠用。
阿穆爾當年挖空心思從清帝國移民。
到了東印度這裡,印度就成為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