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軍回家的具體時間,郭家人並不清楚。
而他回來之後,也沒有直接往家裡趕,而是在縣裡戰友那裡暫時落了腳。
雖然如今人人崇尚綠軍裝,但是郭建軍出門也沒有穿上軍裝,這是一種榮耀不錯,但是在更多的時候,也是一種負擔。
剛才在供銷社裡的那種情況,他要是穿著軍裝的話,不發揚風格也要發揚風格,不論他是不是真的排了很久的隊,為人民服務嘛。
郭建軍去當兵,老實說,一開始不是因為什麼信仰和嚮往,那是為了給自己謀一個前程,是衝著部隊裡面的那一碗飯去的。
離家那年他十九歲,正是吃不飽要長個子的年紀,郭建軍一個不上不下的老三,父母不太看得上,自己要是再不想個辦法,一輩子渾渾噩噩就那麼過去了。
於是郭建軍就這麼走了。
當了兵,有津貼,第一年每個月有六塊,拿到手裡還沒捂熱,老家那邊就來信,家裡要用錢,讓他這裡有多少匯多少回去。
郭建軍匯了五塊回去。
從此以後,他的津貼就成為了郭家的血包,只有貼回去的,沒有拿回來的。
一封封催錢的信件,變成了飛過來落在他身上的一塊塊石頭。
衣服壞了、薄了、鞋子裂了,受傷了、生凍瘡了......這些從不在郭家人關心的範疇裡。
但是郭建軍依然雷打不動的每個月匯錢過去,一般是五塊給自己留一塊,有時候家裡催得急,連一塊錢都不給自己留,全匯了回去。
時間久了,戰友們就知道了,這小郭,有點實心眼。
孩子怎麼就這麼實誠呢,部隊裡面也很辛苦的,家裡人是要照顧,但是照郭建軍這樣有去無回的送錢送票,實在是讓人看著寒心。
真關心孩子,不說送多少東西,哪怕口頭關心一下呢?
郭家的一份份來信上面,一開始還會費心措辭,後面就只有直白冰冷的‘匯錢’兩個字。
部隊裡面沒有秘密,郭建軍的事情,漸漸地,被更多人知道。
領導也知道了,聽著就挺牙疼的。
誰的兵誰心疼,一個綜合素質挺不錯的兵在自己手底下過得跟小可憐一樣,本來只是看看聽聽,後面郭建軍的表現越來越好,越來越突出,領導就有點看不下去了。
好歹給自己花點錢也行啊。
當兵的也是人,也是血肉之軀,那腳上一雙鞋都磨的能看見腳底板了,還能穿嗎?
就是平時訓練,這也影響啊。
再看看那滿手的凍瘡,紅紫開裂流血,連個蛤蜊油都不抹,幾分錢一個買了又怎樣呢?
領導看不下去了,抹了一把臉,把郭建軍拉過來,語重心長的教育了一番。
顧家絕對沒毛病,但是你一個當兵的,是要保家衛國的人,連自己都保護不好,還怎麼能幹大事呢?
郭建軍老老實實的點頭,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回頭第二年漲了津貼,他給家裡回了信,以後每個月只能匯四塊錢了,在信裡哭訴兒子不孝,沒有本事,一定要在部隊裡面多多努力。
其實第二年也就是漲了一塊錢,但是從這一年開始,郭建軍每個月只給四塊錢,固定不變,且票據也都是扣一部分,給一部分。
等到第三年,他不是大頭兵了,津貼又漲了,他也沒增加給家裡的錢。
郭家肯定不滿,但是山高水遠的,鬧也鬧不起來,再加上四塊錢也不少了,就這麼認了。
至於郭建軍,他是個實心眼嗎?
當然不是,郭建軍就是典型的長了一張讓人民信任的可靠面容,實際上肚子裡九曲十八彎的。
他自己很有主意,所以在後來家裡給他來了一封信,讓他過年回去和自己嫂子的一個表妹相親的時候,他就知道原本和趙家的婚事可能要生變故了。
這才有了發到趙家的那封電報。
郭建軍自己也沒想到自己的第一個相親物件會是趙玉菊那樣的。
有些人,說不清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