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八年(1939)九月,日軍以第6、33、101、106師團及第3、13師團一部,十幾萬人開始進攻長沙,史稱“第一次長沙會戰”。
其中101、106師團屬於贛北地區的日軍,有兩手的準備,一是從贛北出發,朝長沙東面及東北方向進擊,策應長沙北面的日軍主力。
另外一方面,如果不能順利越過贛北地區,那也牽制了第九戰區在贛北地區的大量兵力。
比如有留在贛北的第一集團軍的74、49軍,第十九集團軍58、60軍,第三十集團軍的7、78軍。
日軍106師團首先向駐紮在高安北部、奉新會埠鎮的60軍184師發起攻擊,很快就攻破了陣地。
同時,日軍101師團向高安東面的大城鎮發起攻擊,第九戰區的羅卓音將軍立刻命令74軍51師向上富進發,去堵住從會埠而來的106師團一部。
74軍的58師從上高出發,趕去高安,幫助58軍堵住從高安方向過來的日軍101師團一部。
就在這個時候,日軍的101師團10旅團已經佔領了高安東北的祥符觀陣地,和高安北的會埠連成一片,形成了對58、60軍的半包圍。
58、60軍支撐不住,不得不放棄高安,主力後撤,74軍在其他部隊頂住會埠地區的日軍後,51師掉頭向高安進發,發起了再一次收復高安的戰鬥。
74軍的軍官訓練班,才剛剛舉辦了幾個月,就馬上停了,各個軍官軍士都回到各自的部隊去,三營的各個連長排長也都歸建。
這一次,又是朝著高安去,在這個地方,已經和日軍的101師團打了好幾次仗了,雙方都是對方的苦主。
高安這個地方,四周無高山,周邊無大河,易攻難守,所以中日雙方才會進進出出,幾易其手。
但高安又是南昌西進江西去湖南的交通要道上,所以,不管易攻難守,不管中日雙方,打下來都要守。
位置和地形的獨特原因,註定了高安歷經多次戰火。就像一個美人一樣,即使不是她自己的本意,也會被捲入多個男人的糾纏裡去。
本著熟悉陣地的原則,這次51師照樣還是攻打高安的西門,這次和上次不同,上次是主動反攻南昌,日軍主守。
這次反過來,日軍主動進攻贛北去打長沙,而中**去打高安,在戰略上是被動的防禦,但在戰術上是主動的進攻防禦。
在第九戰區的贛北戰場上,其他每個防守點上,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58、60、3、49、7、78軍等部隊,都在各自的防區守著。
唯有74軍沒有防守任務,屬於戰區的總預備隊,既是救火隊,也是主攻手,這次屬於戰略防禦,就充當救火隊了,主動進攻高安,類似圍魏救趙,來打擊日軍的進攻部署。
日軍其實也想玩得這麼花,奈何兵力不夠,只能集中兵力,作錐形戰術,以期突破一點,開啟一線。
面對敵人的戰術,羅卓音將軍吸取了前面幾次的教訓,那就是不和日軍硬碰硬,針對日軍的錐形尖上,形成多道縱深陣地,逐次抵抗,逐步後退,和日軍在那裡磨。
而文章在外圍,調動主力能打的部隊,迂迴到日軍側翼去,甚至是去抄日軍的後路,打得日軍顧頭不顧尾,不得不要撤軍去守自己的老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