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七年,七月初,大火爐的大武漢,熱浪滾滾,連同空前高漲的抗日激情,一道襲來。
自去年底南京失守後,國府遷都重慶,但國府的主要機關和軍事統帥部卻移駐武漢,所謂“遷都重慶,辦公武漢”。
與此同時,從淪陷區內遷的工廠、學校也移至武漢,一時間,大武漢再一次成為全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
原以為可以在武漢好好喘息一口氣的,沒想到徐州會戰一打後,只是取得了一個臺兒莊區域性的勝利,總的大會戰還是節節敗退的。
儘管薛粵將軍的第一兵團在蘭封差點圍殲日軍精銳第14師團,可最後還是因為阻援的部隊沒有攔住日軍16師團,功虧一簣。
不過第一兵團雖然沒有圍殲14師團,但也支援到徐州大撤退,頂住想抄中**後路的14師團,讓60萬在徐州周圍的中**成功跳出了日軍的包圍圈。
可是,經次幾番惡戰後,不管是薛粵的第一兵團,還是徐州地區撤退下來的60萬主力,因為連續作戰和行軍,不是疲憊不堪就是殘缺不全。
真正派得上用場的部隊,幾乎拿不出手了,有的名義上一個師,兵力不過千把人,還抵不上一個團,這些大軍的休整、補充、整訓,也需要時間。
可日軍才不會給你時間來修整,他們追求的就是這個趁你病要你命,於是日軍主力沿隴海線西進,企圖攻佔開封、鄭州後,再沿平漢路南下,直接端了武漢的老巢。
一時間,武漢的空氣驟然緊張起來,按照日軍機械化的速度,沿著一馬平川的中原西進,再沿著鐵路線南下,最多一個月最快半個多月,就能到達武漢。
這可是要了中國的老命了,當時中國賴以抵抗日本的全部家當和人才,幾乎都還在武漢。
國府幾乎所有的機關、學校、醫院和數以百萬計的人員,這些都是國家的精英,都需要儘快轉移到西南大後方。
特別是從北平、天津、上海、南京轉移來的兵工廠、服裝廠以及日用品生產廠等幾百家工廠,和幾十萬噸的機器裝置、數十萬技術人員及熟練工人都在武漢。
這點本來就很脆弱的工業,若是落到日軍手裡,前方戰場的武器彈藥及後勤補給就會全線癱瘓。
如果這樣的話,中國的抗日就真的成了一句空話,不用打了,直接投降了,再打也只是徒勞和犧牲。
最多也就是跑進四川的大山裡打游擊了,能不能扛下去?能扛幾年?都說不準,按照後世的歷史,肯定是扛不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日子了,中國肯定是會被滅亡。
中華民族真的是到了最危險的時間了,此時,就是拿四萬萬同胞的血肉之軀,也抵不住日軍的洪洪鐵流啊。
最後沒有辦法,軍委會不得不採取最無奈最絕望的辦法,掘開黃河南岸的花園口堤防,以阻止日軍西進。
頓時,氾濫的黃河水,如同窮兇極惡的吃人猛獸一樣,洶湧而出。
黃河大水一路沿河南鄭州到開封,朝東南而去,一直到安徽江蘇,成為一片汪洋澤國,水淹日軍。
因此也阻斷了日軍機械化部隊繼續西進到平漢路,暫時保住了武漢,為數百萬人才、工廠等轉移到西南後方,贏得了寶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