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營營長老徐也不想吃白飯被人保護,萬一那70口徑的炮彈能打,說不定能幫上老冉的大忙,幫他等於幫自己。
於是老徐馬不停蹄地去選擇山炮炮陣位置,然後又帶著手下開始玩命地挖炮陣。
傳統上的炮兵,和步兵使用力氣上是相反的,行軍時候,炮兵坐在拉著大炮的拖曳卡車上,優哉遊哉地享受著高階軍官的待遇。
有時候還會戲弄嘲笑一下走得跟狗一樣的步兵,步兵的眼中除了深深的羨慕外,就是狠狠的嫉妒,還有是一望無盡的後悔,自己當年怎麼不選擇做炮兵?
但一到目的地後,炮兵們的辛苦馬上就呈現出來了,步兵們也就挖點散兵坑,有的索性躺地上等著吃飯。
而炮兵則要挖炮陣,這炮陣還真不是人挖的,有的大炮陣地,要挖出一口小水塘那麼大那麼深。
挖得氣喘吁吁後,還得馬上卸炮,拉炮進炮陣,裝炮測試等,如果炮陣在山上,更是累死人,十幾個幾十個人吆喝著,拉著笨重的大炮上山。
實在是拉不上,只能拆掉大炮,一件件地往上抬、拉、扛。
經常是步兵都吃完飯休息大半天了,炮兵還在苦逼地幹著髒活累活。這還是現在有拖曳車的炮兵,要是在抗戰時候,沒有卡車,炮兵也得走路。
像老徐他們的師直山炮營,屬於偏中小型的炮,更是沒有卡車拉,一來是軍隊窮,沒有那麼多的卡車供應,二來卡車目標太大,老在前線走,被鬼子飛機炸的機率很大。
所以老徐他們一般採用騾馬,不過每匹騾馬也有駝力上限,一般也就駝個三百斤左右的,所以,他們的山炮得拆開了駝。
騾馬如果少了,或是病了,被打死了,剩下的只能用人來駝,駝不動就拉著走,所以,抗戰時期的炮兵,很多不是被打死的,是累死在路上的。
現在考慮到有可能會有鬼子的飛機投彈,以及大炮的轟擊,所以徐營長都把幾門炮分散開來,一個方位一門,免得被人一炮,幹掉了好幾門。
還有是,把炮陣和堡壘結合起來,因為老冉他們二營給堡壘頂上加固了好幾層沙包木頭等,做成簡易的掩體。
現在就把炮陣修在堡壘掩體附近,堡壘的後門給砸開一點,一旦受到空中打擊,馬上就把山炮拉進堡壘掩體裡。
……
累死累活幹了大半天,才在戰鬥中幹完這些,之前鬼子的進攻,完全是在靠老冉的二營在前面頂住。
就是說剛才來的鬼子坦克,老冉他們幾百人只管加深加固戰壕和掩體了,沒有時間去挖坦克壕,鬼子的坦克就徑直來了陣地最前沿位置。
坦克挪動著身體,找出最舒服的位置,朝著堡壘和戰壕開炮,37炮的威力,相比步炮雖然小一點,但對於步兵來說,也是無法抵擋的,大家只能先窩在戰壕裡,任憑鬼子開炮。
如果鬼子的坦克只盯住堡壘一個槍眼上開炮,估計老冉會受不了,叫人上去和鬼子坦克拼了,可驕傲的鬼子坦克兵沒有這麼做。
或許他們覺得沒有必要這麼做,他們的坦克可以橫掃中國兵,直接碾過支那人的陣地就可以了,連開炮都是多餘的,都是浪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