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除了迫擊炮厲害外,還有個更頭疼的東西,就是擲彈筒,來自89師的唐成亮就很清楚,因為89師和日軍在幾年前打過長城抗戰。
亮子聽老兵說,那鬼子的擲彈筒打過來的炸彈和雨點一樣,照著輕重機槍陣地,不停得落下,不到一會,重機槍基本被打啞了,輕機槍只得打幾槍就換個地方,才能活下來。
老黑也從長城抗戰活下來的,自然是很清楚日軍的作戰方式,所以,儘管國軍的部隊裡很少裝備擲彈筒,也還是要大家瞭解和學習這種“古怪”的武器。
老黑帶了杆擲彈筒來,是仿製日軍大正十年式的,長的像半截槍管一樣東西,有專門的發射彈,類似日軍的手雷。
擲彈筒類似小型的迫擊炮,發射時先拉動擊發杆,然後將彈藥從筒口裝入,握住發射筒,透過瞄準線進行概略瞄準後,拉動擊發機上的皮帶,擊發底部發射炸藥將榴彈射出。
由於靠調整擲彈筒的角度,來確定發射距離瞄準目標,所以只有經驗豐富的擲彈手,才能準確地擊中目標。
擲彈筒射角大,彈道彎曲,雖然射程不遠,但殺傷效果好,操作方便,單兵攜帶且可以隱蔽在障礙物後發射,隱蔽性很強。
有這麼多的優點,老黑說,只要會用或是用過了,都覺得很好用,對於步兵來說,不用冒險站起來投擲手榴彈,簡直是一個投彈利器。
但是仿製大正十年的擲彈筒,射程太短了,只有一百多米,不到二百米,用它還是在距離上有危險。
二百米不到的地方,敵人的步機槍都可以火力覆蓋了,甚至手槍駁殼槍都可以攻擊了,貿然運動過去,還是很危險的。
後來日軍改成八九式的,口徑不變還是50毫米,會長一點重一點,也就是四五斤的東西,對於步兵來說無所謂。
但它的射程好了很多,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在500米開外,基本除了機槍,手步槍的威力就少很多了,相對來說對於發射者,是很安全的。
注:國軍在之後的1938年也照著大正十年仿製了出一款新式擲彈筒,名為民國二十七年式;但射程也只有250米,雖然比大正十年式要遠100米,但是遠不及八九式的500米射程。
即使這樣,國軍還是生產了很多這種製作簡單、造價低廉的擲彈筒,來裝備部隊,雖然幹不過89式的,但是仍然彌補了國軍在火炮上面的嚴重不足,深受國軍基層士兵的喜愛。
直到後來的槍榴彈出現,擲彈筒才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作為二戰時期東亞戰場上特有的武器,被人關注不多。
……
因此擲彈筒從原理上來說,是一門超輕型的迫擊炮,用來殺傷躲藏在工事和隱蔽物後的敵人或者在遠距離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它的殺傷效果好,操作方便。
擲彈筒由特製的彈藥袋攜帶,一個彈藥袋可以攜帶8枚榴彈,一個二人擲彈筒小組可以攜帶16枚。
訓練得當的話,在實戰中的200米內的命中率,可高達在80%到90%,這比扔手榴彈還要精準,而且還在幾百米外攻擊的。
老黑玩了幾手給大家看,基本上二三發就可以搞掉一個輕重機槍的火力點,一旦機槍火力被摧毀,馬上就可以組織自己的輕重機槍壓制對方火力,隨即以優勢兵力發起衝鋒。
如在防禦作戰中,可用擲彈筒和機槍火力協同,先以機槍火力壓制敵人的衝鋒,然後在對方手榴彈的距離之外用擲彈筒對敵人進行殺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