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言情小說 > 折山白 > 第113章 舊冤問誰訴,枉成劫 與神族不同道,但……

第113章 舊冤問誰訴,枉成劫 與神族不同道,但…… (第5/5頁)

阿盈說道:“她與瓊君為一己之私,殺害了無數澹蕩湖生靈,還殘殺無辜神族,本該魂消魄散的,是瓊君最後耗盡所有神力護得她魂魄不散,日後刑滿尚可重入輪回。等你去了十八層地獄,少不得相逢的。”

“我不去幽冥。”琅上一字一頓道。

那哪由得他說了算?說實話,他雖勾結了魔族,但他是魔族棄子,點起的火還沒燒多久,便被離戈撲滅了,除了這場最後投了降的叛亂,做的惡甚至都比不上嫣然多。

至於弒殺妖主,再說實話,天族根本就不在意妖國權力的更疊,綁上受個幾十道天雷就算是彰顯天族的威勢了,提醒妖族上頭還有個天族在看戲……啊不是,是在主管。

以她猜測,琅上的下場大半可能是要打入幽冥了。

“我不去幽冥。”琅上又將這話重複了一遍,他忽然從地上起身,沖到阿盈面前,抓著欄杆,即使被禁制灼穿了手掌,也不肯鬆手,“你殺了我,我知道你敢。”

阿盈冷不防被這一張淌血的大臉嚇著,踉蹌後退了幾步:“你在說什麼瘋話,我做甚要殺你?”

“你殺了我,打散我的魂魄!”他的話似癲狂,可他的眼神分明依舊清明。

阿盈又退了幾步,生怕被他賴上:“你們不是恩斷義絕了嗎,你無意殺了她親族,她也殺了你至親,你為何一廂情願地要為她賠付上往後生生世世?”

琅上說:“喝下孟婆湯,往後生生世世跟我又有什麼幹系。”

阿盈還從未想過,原來轉世輪回竟可以這般看待,這麼想的話,那做神仙不能轉世輪回似乎也不算虧?

“我不是要償還給她什麼,我只是不想我再給她帶去什麼苦難。我們這一世,兩不相幹,最好。”

阿盈不是很能想得明白,她不由深思。

“你殺了我!”琅上搖著欄杆大喊,他好像已感覺不到疼,一心一意想要灰飛煙滅。

先前在大殿上,阿盈怕他會因為知道嫣然已死而重燃鬥志,反悔受降,哪裡會想到他竟是眼下這種反應。

阿盈很是頭疼,卻堅定答道:“我不會殺你的,所有果報都是自己種下的因,犯下罪孽就該贖罪,不管是你,還是嫣然,這世上誰都不會例外。”

琅上低低笑了起來,在這昏暗的牢獄裡,那種絕望,陰冷滲骨。

“你說因?你說罪孽?可是究竟是誰讓我種下這因,犯下這滔天罪業?難道不是天,不是這天命嗎?

“是我和嫣然想回來妖國的嗎?是我想殺了那些妖的嗎?是我想、是我想殺了父君的嗎!

“可為什麼最後只留下我?只留下我和那麼多罪孽朝夕糾纏,日夜不得安生?

“這就是天命嗎?這就是天道嗎?將眾生如同木傀般擺布,耍弄完再行審判,丟進苦難裡繼續焚燒,不將一顆活心裡的最後一滴血燒幹,不肯罷休是嗎?”

阿盈靜靜地聽完琅上的一聲聲質問,他沒有暴怒狂吼,也沒有聲淚俱下,只是扯著笑,平靜地一句接著一句地問。

阿盈想了會兒反問道:“那你求天命送給你一個嫣然了嗎,你求天命讓你和嫣然相識相戀了嗎,你求天命讓妖主生養你了嗎?出生時你不罵天命,作為妖少君至少能在妖國橫行霸道地長大時,你不罵天命,初識嫣然時你不罵天命,樂盈降生時你不罵天命,深陷苦難時,你終於記起是天命書寫了你命中的苦難了是嗎?

“那些為你而徵戰的妖,不死都城下積滿的血你在意過嗎?那些澹蕩湖生靈的苦難就不是苦難了嗎?那些枉死的神仙是比你得天幸了嗎?

“你所問我想不通,答不了你,可你能答我所問嗎?”

阿盈變出個水囊,喝了口甘露水,繼續說道:“天道就在天地間運轉,得道,道就成了你,得不到道,就……沒頭沒腦,也能開開心心地活著。我師父說過,天道不會戲弄人,也不會背叛人的。是你們被苦難淹沒,背離了自己的道,而擇了能救你們於一時的怨憤仇恨,那就無怪從此與罪孽同行。天道億億萬,即使做妖做魔,與神族不同道,但也該有道,修煉道,堅守道。”

說完,阿盈又補充道:“只有改邪道入正道還可原諒,若修邪道的話,那些神族還有另一套說辭來降罪,不過反正棄道而無道是極其可惡的。”

琅上被阿盈一通話說愣了,竟忘了再喊“殺了我吧”,阿盈撓了撓頭,皺皺鼻子:“我倒是和冥王熟稔,大不了我以後跟他打個招呼,盡量幫你們岔開受刑的時候罷了。”

琅上繼續發愣,阿盈高興地想,他必定是高興地說不出話來了,呵呵呵。

從秘牢離開前,阿盈想起嫣然臨死前說的話,忍不住好奇地問道:“你就從未想過,興許你只是中了她的迷惑之術?畢竟她的幻術那麼厲害。”

琅上說:“這世上是沒有幻術能惑人一輩子的,術法惑的是眼耳鼻舌身,惑不了意,只是眼耳又矇蔽了心罷了。”

阿盈茫然:“你在說什麼?”

直到她滿腹疑惑地離開這兒,琅上也未再多言一詞。

最新小說: 小樓昨夜又東風 異世大豪 直男的特殊戀愛技巧 大風起兮 唉呀,親愛的! 瘋狂的獸王 文武一家 你們小區有直男嗎 十年杳無還 天下兵器 變身蜘蛛俠 都市之大天王 這個地球我罩的 若這甜蜜外殼註定由你剝落 臥槽,怎麼是你 就喜歡你寵我的樣子gl 我可能有一個假童年[綜] [黑子的籃球火黑]光與夢飛行 神奇三國 七年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