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 章 大哥哥
崔凜踏入勤勉閣的時候, 忠勇侯正揹著手,一動不動的站在窗前。
聽見腳步聲,崔溯忽而道:“凜兒, 你可知,聖上要動邊關的軍需。”
去歲蝗災橫行,糧食減産,南方偏又雨水充沛, 沖毀了堤壩,險些導致漕運癱瘓。因此,去年朝廷收上來的稅便打了折扣。景昭帝首先想到的不是重視吏治、節儉治國, 反倒首當其沖要剋扣軍費。
宮裡還在奢靡度日, 卻要邊關的將士忍饑挨餓。要知道,匈奴與突厥虎視眈眈,是邊關的將領頂風冒雪,守住了這太平日子。
崔凜似是早有所料,聞言只輕輕頷首:“父親,另有一樁事,沈閣老乃是替聖上擔了責, 李宗南於江南所得,盡皆上貢給了陛下, 建了烏程的妃陵。”
崔侯爺聞言青筋暴起,抬手就將手邊的茶盞摔在了地上:“混賬東西,我大週休矣。”
當年於太妃將長寧公主嫁進侯府, 為的就是拉攏崔溯, 好將九皇子推上那個位置。當年的景昭帝還是九皇子時,文弱單薄,和善謙遜, 雖說沒有多少治世的才能,卻也體恤民情、善於納諫。沒成想,一旦登上了那個位置,竟虛偽自私至此。
“父親,你道聖上今日才如此嗎?”
崔侯爺被崔凜這句話問得一愣,他忽而想起了一樁事,那年九皇子不過十一二歲,自小看護他的老太監不甚摔壞了九皇子心愛的玉盞,九皇子明面上寬宥了那老奴,可自那天之後,那位老奴便再未出現過。是了,是他看走了眼,景昭帝骨子裡便是虛偽自私、陰毒狠辣的。
“父親,聖上如今將你扣在京中,可是忌憚於你,欲削了你的兵權?聖上想要提拔自己的心腹,好取代於你。”
崔侯爺又是一愣,他曉得自己的長子聰慧,可沒想到他對□□勢看的如此透徹。
崔侯爺點頭:“不錯,聖上只道我駐守邊關多年,勞苦功高,欲將我摁在京中休息個一年半載,要呂桓並孫斌暫時接替將領之職。”
“父親可甘心?”崔凜上前一步,與父親並肩站在窗前,最後問了一句。
甘心邊關被呂桓與孫斌這樣的庸才禍亂?甘心這太平盛世被一點點蠶食?甘心被這樣的聖上猜忌打壓?
崔侯爺聞言又是一愣,轉眸去看燈光下的崔凜,清俊卻也淩厲,是他畢生的驕傲。
崔溯忽而大笑了兩聲,而後低低的、肅穆的,問:“崔凜,我會於年底回邊關,這京中便交予你了。明年冬至,西北軍會秘密進京,那時,你可能替為父開啟京都的城門?你需得想清楚,這條路不好走,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尤其你在京中,需得審時度勢,拉攏各方勢力。如今京中個個都是老狐貍,若想要他們信服你、追隨你,這是極難的,為父這個武夫是做不到,且看你了。”
崔凜亦轉眸去看父親風霜堅毅的臉,淺笑:“父親信不過我嗎?你若來,我必開城門相迎。”
父子二人皆是高大修長、寬肩窄腰,站在燈光下,倒讓人想到了山河安定的氣象。
崔侯爺欣慰的拍了拍他的肩,忽而又擰眉:“我只是擔心你的母親,她畢竟是皇室中人。”
半生歸來,崔侯爺不想同長寧公主鬧的太僵,若是長寧公主曉得了他的計劃,也不知會作何反應。她會追隨他?還是忠於李家?
崔凜長睫垂下來,他說:“父親,你從未真正瞭解過母親,她不會忠於你,亦不會忠於李家,她要天下子民的太平。”
崔凜一愣,這許多年的夫妻了,他確實沒真正瞭解過長寧公主,她......是怎樣一個女子?驕縱的皇室女,真的有凜兒口中的大義?
......
淅淅瀝瀝的雨下了一天一夜,第二日一早才將將放晴。
方用過早食,青凝便遣了鵲喜去藏書閣瞧瞧。
鵲喜回來的時候有些低眉耷拉眼:“娘子,世子不在,藏書閣守門的小廝說了,世子忙的很,許是這幾日都不會過來。”
青凝還等著去道謝,聞言只好輕嘆了一聲:“既如此,我先去一趟繡坊,將手裡頭的銀子送過去。”
王氏送來的五百兩,加上崔素問的一百兩,青凝將這六百兩銀子小心翼翼的收好,打算先送去鋪子裡應急。
今兒個因著昨日那場雨,已是減了一半的暑熱,青凝去到清河繡坊時,吳掌櫃已將鋪子裡待客的涼茶,換成了溫和的烏龍茶。
青凝用了盞熱茶,將錢袋子遞給吳掌櫃:“這裡是六百兩,吳掌櫃你先拿去應付主顧,剩下的容我過幾日再送過來。”
“你也不必焦心,我這裡還有些銀子,可以拿給鋪子裡墊一墊......”
吳掌櫃正要寬慰青凝幾句,冷不防王懷跑進來:“掌櫃的,外頭主顧們又來索要定銀了,說是今日見不著銀子,就要把咱們的鋪子給砸了。”
青凝聞言就要站起來往外走,瞧見吳掌櫃急急跑了出去,便又住了腳。她父親說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她當信任吳掌櫃能將鋪子裡的事處理好。
鋪子裡烏泱泱擠了一群人,為首的男子頭戴幞頭、五大三粗,見著吳掌櫃出來,重重拍了下桌案:“我們漕運張家在這京中許多年,還未遇到過敢坑騙我們張家銀錢的,今日若是不把我們張家的定金給退了,另將先前兒送過來的蜀錦一併歸還,今日必將你這鋪子給砸個稀碎。”
下個月張家老太太壽辰,張家大夫人嫌家中的丫鬟婆子不中用,一眼瞧中了青凝的花樣兒,便在這兒給老太太定了鳳凰牡丹緞面花鳥紋樣對襟衫,並五彩鳳凰雲紋刺繡圓領袍。衣裳都是用的上好蜀錦,裁剪好了送過來的。
這秀坊被封了月餘,眼瞧著老太太的壽辰將至,想來這壽禮是拿不出了,憑白誤了她的事,張家大夫人很是惱火。今日便遣了心腹家丁來出這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