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啊,田裡冬小麥還要好幾個月才行,暫時不用管,這地裡才收了土豆,土地鬆軟多了,少個漢子不影響種藥材。”
“你們早早去,藥材賣出去有了銀子整個村子都安心。”
這可不是吃了水清的大肉包子才說的客氣話,而是他們每戶人家實打實在意的!
畢竟每家都有人在藥材坊幹活呢,一個月的月銀就有六百多文,又包衣裳又包晌午飯,藥材不賣出去,這些拿什麼發?
哪怕去年底水清墊上了,今年要是沒地方賣,別說幹活的月銀,就是田地裡的藥材也只能當食物吃。
村子上好不容易有個掙錢的營生,每戶人家都不想沒了。
水清沒想到老人家們比她還著急。
其實她還好,哪怕沒有白滿善淩策的謝禮,單單靠藥材坊的收入也很不錯。去年藥材坊只賣了兩次藥材,但一次九百多兩,兩次一千九百多近兩千了,藥材坊一個月工錢二十一兩,伙食費幾兩銀子,衣裳只需要出布料錢,並且一整個冬季只需要出一次就行,不是每個月都有的開支。
算下來,到現在總體支出還未超過兩百,和丁家分紅後,還有一千兩出頭。
盈利一千多兩銀子,這只是賣了兩批藥材的收入,可以說藥材坊屬實算掙錢的。
她笑了笑:“不是,不光是漢子,還需要驢。”
“驢?”
水清點頭:“嗯,我家地耕好了,馬牛驢空著,藥材總體不算重,牛走的慢就留下來。
六匹馬拉車,車廂裡裝藥材,其他人騎驢,這樣一來不累,二來速度也能更快些,往返餘杭的話,差不多一個多月就成。
我家的馬和驢馱村子上漢子肯定是不夠的,漢子們需要自已備驢,如今土豆快收好了,耕地的話再有個十來日差不多能好,後面種藥材用不上驢,也就是二月中旬隊伍能出發去餘杭。”
“哎呦,這麼遠!我還以為拉車走路去一個多月就能來回,想不到騎著驢還要一個多月。”許婆婆驚歎道。
怪不得水清要等田地耕好了再去,那麼遠的路,全靠兩條腿走路,沒有驢哪年哪月才能回來?
“老天,這真是出了一場遠門!”
“夠吹噓後半輩子了!”
男的們則是震驚加欣喜,恨不得他們自已也能去。
之前以為村子上人去了南寧府,來回三四天已經算是遠門了,如今這外出一兩個月,真真才算出遠門!
水清看到老者們眼中的羨慕,可惜沒辦法,這年頭想出去見見看看,委實不容易。
尤其世道又不太平,年老之人想出門更是難上加難。
她轉而換個話題說到:“一人一驢我準備一天定個一百文的工錢,你們覺得這個價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