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孩子是誰家的?”
“李長明嘞!”大牙微微仰頭,似在回憶,“陳三本來不曉得自己拐了李長明兒子,還是因為李長明報了案,主動登報紙,才曉得自己拐了他的崽。”
李長明……
兩千年初,晉北起了一批高樓,就是李長明的建築公司弄的。那批樓賣得很好,他把賺來的錢投到新城區的開發上去,又大賺一筆,他的長明建築也出了名。
有人統計,李長明的身家在晉河整個省都能排上前十,在晉北更是當之無愧的首富。
04年的時候,李長明兒子李樹青失蹤,他立馬報案,案子就是市局處理的,主要辦案人是……翁策和謝奇致。
在翁策和謝奇致忙著調查的時候,李長明聯絡到媒體,登報尋子,若有人願意提供訊息,他會重金感謝。
登報的事,他完全沒和警察商量。翁策和謝奇致還是熬了一個通宵看完監控後,得知的這事。
李長明登報之後,不光市內掀起幫市首富找孩子的熱潮,在他市也有影響。
李長明出完這招後,就有人打電話到報社,說李長明孩子在他手裡,需要一百萬贖金。
報社一天內不知道接了多少電話,收到多少信件,就連需要贖金的要求也接到好幾個。
所以報社根本沒把勒索一事放在心上,或者說放在心上了,但也沒精力挨個調查。其實查,應該是警察的任務。但是,報社沒告訴翁策和謝奇致。
翁策和謝奇致輪流跑了十幾趟報社,都被敷衍回去了。
同時,他們上李家找李長明。然而李長明認為孩子失蹤後,警察辦案不力,所以對他們也沒有好臉色,拒絕見他們。
其實在李長明登報之前,他們已經從繁雜的監控以及群眾提供的訊息中找到孩子失蹤的線索了……如果沒有李長明登報的事攪合,他們會立刻去現場順著線索查,而不是一邊應對輿論壓力,一邊挨李長明的冷對,一邊想法子安撫群眾情緒,最好結束“群眾尋子”活動。
因為李長明登報一事,孩子失蹤的那一處時時刻刻都充斥著“偵探”,嚴重影響警方調查。
他們申請將那一處封鎖,市局也這麼做了,卻引起了群眾和李長明的不滿,報紙更是嚴詞批評他們這種行為,各種陰謀論甚囂塵上,說警局打擊民眾學雷鋒做好事的熱情。
更甚者,有人說警局早就找到了孩子屍體,只是怕得罪李長明,擔心他不願意再投資晉北建設,所以把訊息壓下去了,還想讓李長明相信他兒子只是失蹤,哄騙李長明。
事後來看,這些言論完全站不住腳。
但當時,這些話讓市局成了惡人,怎麼做都不對。若不是市局死保翁策和謝奇致,不想群眾知道辦案警察是誰,那翁策和謝奇致鐵定會在那場輿論裡被批鬥得體無完膚。
全城“尋子”轟轟烈烈地進行了三天。
第三天晚上,一位農民在山腳發現了一具孩童屍體。
派出所趕緊通知市局。技術中隊全部穿著便衣,悄悄勘查了現場,並把孩子帶回警局。經過dna對比,這具幼童屍體的確屬於李長明之子。
警局通知了李長明這個不幸的訊息。李長明非常憤怒,然後一個人去國外散心了。
就在他走後一個月,長明建築承接的幾個政府專案出了問題,他們使用的建材大部分是不合格的!進一步調查,還查出長明建築偷稅漏稅!
而其負責人李長明……一個月前就出了國,還帶著大筆財産。
那時候沒有一個人覺得不對勁,只以為他失去孩子太過傷心,一時間難以將心思放在公司事務上。
事後來看,李長明分明是早預料到公司會垮卻不想承擔責任,所以提前捲款潛逃。
可憐他的妻子被他一個人留在國內,在大廈將傾時承擔起責任,處理公司事務。然而公司已是無力迴天,只有破産一條路可走。
負責人李長明也成為了通緝犯。
站在後來人的角度梳理整件事,從李樹青失蹤到長明建築破産,整個過程都像是李長明的計劃。
先是將孩子失蹤之事鬧得滿城風雲,然後借孩子之死名正言順地遠赴國外,不會受到任何人的阻撓,甚至大家還會對他的行為表示理解和贊同,最後紙包不住火時,他已經不知道去哪兒了。
簡直……
翁策和謝奇致為了這個案子前前後後奔波了至少一個月。
在得知長明建築情況後,他們曾懷疑過李樹青的失蹤是不是他父親李長明一手策劃的。
但調查顯示,李樹青失蹤前後李長明都在公司,沒有作案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