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他若是賢明聖主,這倒也罷了。
但很顯然,他不是。
等大臣如潮水一般退去,金鑾殿外,先前沉默的那些人,此時兩廂凝視,都從彼此眼中看出了一抹深色。
橫豎都是他們姓朱的打來打去,與其在建康帝這裡,受人排擠,被君主猜忌,倒不如……另謀明主,賭一場潑天富貴。
北涼城。
城郊的莊子上。
宋瀾衣和朱傳燁蹲在一株小苗前。
北涼常年低溫,故而縱然有日頭高照,也不覺得燥熱,反而有一種溫暖之感。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導致北涼的糧食作物種類匱乏,最多隻能做到一年一熟。
低溫、光照都是桎梏糧食產量的問題。
而此時,宋瀾衣和朱傳燁就蹲在一起,嘀嘀咕咕。
只聽得朱傳燁開口,“老師,你把兩種不同的糧食作物雜交,互補出優良形狀,真的有用嗎?”
這些天來,朱傳燁徹徹底底對種地這項事情改觀了。
這其中,不單單隻有種地時,身體上的勞累。
同時,他還從宋瀾衣身上學到了,種地……其中擁有大量的學問和智慧。
這其中,絲毫不比儒學科舉簡單。
就像是這所謂的雜交糧食作物,裡面有母系、父系。
母系中,還有不育系。
父系中,包括保持系和恢復系。
說實話,剛開始的時候,朱傳燁甚至是懵逼的。
這都什麼跟什麼?
但伴隨著越學越深,他逐漸開始崇敬這門學問,甚至對於那些在田間勞動,根本不能在史書上留名,生命只有短短几十載的田舍中人也升起了一絲尊敬之意。
只是尊敬歸尊敬,對於宋瀾衣所說,要培育出一畝地六石的糧食品種,朱傳燁依舊覺得,這不亞於天方夜譚。
要知道,現在糧食畝產量,最多不過兩石。
按照宋瀾衣的計算方式來,一石等於一百五十斤,兩石就是三百斤。
但是宋瀾衣要改變糧食品種,妄圖做到一下子變成三倍,也就是畝產九百斤。
這簡直不可能。
只是……
若是宋瀾衣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土著,也許她也會抱有同樣的想法。
但問題是……她不是啊。
她來自另一個時空,在那裡,在那個老人的帶領下,畝產1200斤的雜交水稻,比比皆是。
那麼……在這個高武的世界,依靠不講科學的玄幻力量,提高畝產,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的吧?
還有一章,努力碼字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