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路,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路,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路,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路,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路,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路,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路,濟北相鮑信
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路,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路,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路,幽州公孫瓚。
第十五路,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路,長沙太守孫堅文臺。
第十七路,渤海太守袁紹字本初。
第十八路,曹老闆本部攏共十八路諸侯。
每一路諸侯多則三萬五萬,少則一萬兩萬,當然也有劉備這種只兩,三人的隊伍,至於劉備就只能看臉了。
說實話曹操這人還是有本事的,一路襲汜水關,一路佯攻虎牢吸引火力,一路繞洛陽襲其後,一路抄後路斷函谷和洛陽交通,滅了董卓調老家援軍的想法,最後一路斷滎陽連退路一起絕了。
說實在的,就這個提議可以說將盟軍兵多將廣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而且只要調配得當,就算斬不了董卓也會將董卓的重創,可惜這個提議被否決了。
袁紹提議正面搞翻董卓,不需要任何掩飾,直接從虎牢關碾過去,將董卓碾死。
好吧,在陳宇看來袁本初這個提議也很不錯,要是眾人效死力,這個計劃比曹老闆的計劃更直接,更有效,也更簡單,從這一方面說,這個時候的袁紹還不是草包,也正因此眾人稍一思量也就同意了這個提議。才有了陳宇攻打虎牢的一說。
要說袁紹這一手,在陳宇看來純粹是以勢壓人,不過效果很好,因為主動權在他手上,他想怎麼搞就怎麼搞,他要在虎牢關決戰,那麼董卓也就只有硬著頭皮跟著在虎牢關決戰了,畢其功於一役,算得上是良策。
可惜袁紹忽略了這些人的私心,或者說袁紹故意放縱這些人的私心,讓這些人在虎牢關下消磨,死的人都不是他的,削弱的都是以後的敵人。
對於袁紹來說這很有利,而且很簡單,敗了是因為你們沒有盡力,畢竟我們兵多將廣,只要效死力,絕對能贏,這一點所有人都必須承認,贏了,海內傳唱,必是袁本初指揮得當,輸贏最多損失潘鳳所部,只會讓自己的優勢更大,這從任何一個角度講都是一個良策。
等第二天陳宇酒足飯飽,大的戰略反正也已經確定,袁紹就讓孫堅領了先鋒之職,畢竟陳宇是自己人第一次做做樣子就行了。至於其他的諸侯則晃悠悠的朝著虎牢關進發。
而這時洛陽的董卓已經得到了訊息,相府一陣打罵之後,熄了火,召集手下眾將,準備狠狠地收拾一頓關東那些前來搗亂的傢伙。
洛陽城中,董卓高坐在榻上,看著手下諸位猛將,心中一安,“關東鼠輩,聚集五十萬大軍前來討伐咱家,你們有什麼想法說來聽聽。”
帳下一人跨步而出,顯露出睥睨天下的霸氣,正是飛將呂布。
三國時期當之無愧的第一武將,通常一出現就是被圍毆的物件,但無論對方多少人,也只能將其擊退的最強者,三國時代武力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