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因地區習俗不同,所以很難打通共性。
俞彥僑尤記得那會,家裡放了一部電視劇《小草》。
哎呦喂!那把自家的老孃們弄的稀里嘩啦的,其身旁坐著的老媽那看的精精有味。
這也是後世國內苦情電視劇大行其道的原因所在,畢竟誰沒遇到一段糟心的歲月,眼淚,就是最好的“籌碼”。
……
“出鍋咯!”
大盤雞,大盤雞,那就得用大盤子,俞彥僑端著跟個臉盆大小似的鐵瓷缽,盛了滿滿登登的端到了屋內。
兩個人跟個東北人似的,把一張小桌子擱在床上,兩人分別盤腿坐在床上。
頂上吊著白熾燈發出昏黃的光亮,鐵瓷缽上冒著燻煙的熱氣,王嵐夾了筷子放在嘴裡,嚐了口,道:
“還得用北疆的辣子和洋芋,這買的洋芋不夠面,我媽做的辣椒炒雞才好吃呢!”
沙灣大盤雞是這道菜的起源地,據傳,當年左宗棠收復北疆時,左宗棠打了勝仗,用當地土雞和辣椒做成美食犒勞三軍,這便是大盤雞的前身。
哎!為毛每道菜都特麼要跟一歷史名人搭上關係。
扯遠了,沙灣做大盤雞先炒後燉,做好後,皮焦肉爛的鮮美雞塊夾雜著青椒、紅椒鮮亮的色彩,混合在湯汁中的土豆澱粉吸收了油膩,
吃到一半,再上一盤褲帶面,用筷子夾起寬且薄的面片在湯汁中攪拌幾下,立刻被稠密的湯汁包圍,放到嘴裡麻辣鮮香,諸般滋味湧上舌尖。
用老京城的話說:絕了,忒地道了!
“等等!”
“怎麼了?”
王嵐嫌拿筷子夾雞腿忒費勁了,索性用手抓著吃,見那貨突然面色凝重,不解道。
“你剛才說你媽做的辣椒炒雞?”
“嗯,是啊,這玩意就是道家常菜,跟京城的豆汁、溜肝啥的都一樣,北疆的女人都會做。”
俞彥僑愣了會,撇到王嵐吃的滿嘴油光,抽了兩張紙給她擦擦。
“北疆那的人都叫這道菜是辣子炒雞?有沒有叫什麼北疆大盤雞之類的?”
“沒有,其他城市我不知道,我在烏市沒聽說過。”
王嵐懶得搭理他,也不知道在這糾結一個菜名幹嘛,專心致志的對付盆裡的食物。
對哦,現在92年,俞彥僑一拍腦門,揚了揚嘴角,夾了塊洋芋放在嘴裡,約莫會含糊道:
“嗯!得用北疆的土豆子。”
原來,北疆大盤雞借一個歷史人物搞了個形象包裝來推廣到全國,相比較其它食物悠久的歷史,這道菜只是個現代產物。
92年,北疆的某個地區的廚師李某擅長烹飪辣子雞塊,一常客經常光顧,雖味道好,可量少。
在看到李某拿了只整雞從後堂出來,就要他把整隻雞都給他們炒上,可是,炒好後的雞塊卻沒有那麼大的盤子裝。
於是李某就用盛拌麵的盤子盛上了,吃完後這群客人大呼過癮,而鄰座的客人們也紛紛要求來一份大盤裝盛的雞,大盤雞由此成形。
93年初,沙灣杏花村大盤雞店的老闆張某首先註冊了“大盤雞”這個品牌,一道鄉土菜,開始了自己的品牌之路。
如今歲月裡,大部分普通百姓的商業意識還未覺醒,當一切都還是混沌的時候,無數草莽豪傑在黑暗中摸索著,等待一飛沖天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