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的也對,那就再等等吧,停一會不要放了。”
王來順點點頭,回身看了看時間:“再等二十多分鐘,就十二點半了,到時候放不放炮都有人過來吃飯,就是飯菜不熱乎了。”
“行了,你也歇歇吧。”
很快,午飯也吃了。
或許知道是停靈五天,前兩天來弔喪的人不多,到了今天的第三天,才一夥一夥的上門。
靈堂的花圈都堆滿了。
下午有人把陳凌換了下來,他就沒在外面放炮了,但也沒閒著。
這時等一撥弔喪的人走了,他就趁這個空隙去給喇叭匠添點水喝。
靈堂外,喇叭匠圍成一圈,面對棺木而坐。
這些人跟他也算相熟了,見他過來,紛紛點頭示意。
這種情景自然是不能露出笑臉的,就都互相默默點頭,輕聲說兩句有事就叫我們等之類的話,便退開到一旁。
直到畫棺的老人上門。
這老人是個講究的畫匠,畫棺的時候一定要跪在地上,說是對故去之人的尊敬。
因此,四奶奶的兩個兒子,便準備上和靈堂內相同兩層麻袋麻帖,鋪在棺材旁,讓他不至於跪在土地上。
畫棺開始了,首先棺材上的白茬要塗紅。
老畫匠手非常穩,畫起來既認真又速度又快。
不一會兒,紅茬就已塗上,老畫匠便開始畫《二十四孝》。
還帶過來一個小畫匠給他調色。
他跪在那裡畫,半晌不停手,直到近黃昏。
於是吃飯喝水,陳凌就給他端到跟前。
老畫匠邊吃邊畫,每畫完一孝,禮官便領著孝子孝孫,來給他送賞,並喊:“看——賞——!”
隨後一起給他磕頭,老畫匠也跪地不起,高聲回一聲:“謝——!”
這樣的一板一眼,皆是老禮古俗。
天黑之後,棺畫好了,八仙將四奶奶抬入棺中,完成了入殮。
……時間一天天過去,經過四天的守靈祭奠,到了最後出喪的日子,人們進進出出地準備著,等待著發喪時辰的到來。
當時過正午,發喪正式開始。
起初先不哭,披麻戴孝的親友默默站成一列隊伍。
長子陳永勝手捧四奶奶的遺像站在最前面,依次為次子陳永剛、三子陳永福、侄子、兒媳、侄媳、孫子孫女、出嫁的女兒、外甥……
隊伍在禮官的帶領下,先圍著大門口燃起的火堆正轉三圈再倒轉三圈,男的先從左往右轉,女的從右往左轉,然後再浩浩蕩蕩地向村外走去。
來到村外的開闊處,陳永勝站在事先放好的高凳上,左手抱著遺像,右手用長杆指著西南方向念道:“娘,向西南啊,西南有明光大道啊。”
說著,說著,這時的陳永勝已是泣不成聲。
但此時所有的人都必須忍著,這是整個喪事最沉默的一段。
隊伍回來,回到靈堂裡再看四奶奶最後一眼。
男女再分別轉三圈。
稍作停頓,只聽禮官高喊一聲:“起靈了!”
“嗚哇——”
哭聲驟起,哭聲震天,邊哭整個隊伍邊倒著往外走。
王素素這樣的兒孫輩家的媳婦,分頭架著四奶奶的兒女,來到大門口。
這時陳永勝便在禮官的引領下,跪下使勁把一個瓦片摔碎,倒掉一罈米汁。
這一響標誌著出喪正式開始,哭聲也達到了高潮,四奶奶的兒女一起嚎啕大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