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大西洋海域,按照計劃航程,接下來將前往非洲國度奈米比亞的港口進行燃料的補給,以及生活物品的採購。
然而數個小時之後。
另外一條關於目擊遠洋海怪的新聞再次傳出。
而目擊的海域,距離遊艇下一站停靠的奈米比亞鯨灣港,相距不遠。
最讓林揚想不到的是,這一次被目擊者拍攝到的影像畫面,要比此前南美洲烏拉圭漁民的更加清晰!
“小揚哥,好大的魚尾巴啊,都快有小快艇大了!這是真的假的啊?”
悅兒目不轉睛的看著螢幕。
這幅畫面在網路上傳出之後,恍若直接打破了此前人們對於鷹醬國新聞報道的真實性。
畢竟首次拍攝到的遠洋海怪的地點,是位於南美洲烏拉圭的大西洋東海岸,而這一次,是前往奈米比亞鯨灣港旅行的遊客拍攝下來的遠景圖,位於非洲奈米比亞的大西洋西海岸。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雖說非洲的奈米比亞距離南美洲的烏拉圭中間隔著大西洋,且目擊遠洋海怪的地點也相差千餘海里。
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奈米比亞和烏拉圭之間,幾乎是呈直線隔海相望的。
影片畫面中,一條巨大的尾巴伸出海面,拍打出巨大的浪花。
雖說再次傳出的目擊影片,清晰度上提升了不止一個等級,但距離仍舊相對較遠,能夠看到的也只有巨大數米的尾巴,以及背部立起的類似三角形背鰭,至少在當今有記錄,活躍在海洋中的大型生物而言,無論是鯊魚,鯨,都沒有符合這方面體型特徵的。
悅兒接著說道:“剛好咱們接下來的停靠目的地是鯨灣港,這也太巧合了吧。”
至少此前林揚選擇金灣港停靠補給,是沒有想過會發生這茬事的。
誠然,根據目前林揚的觀察,首先在金灣港被目擊的巨型海洋生物,和烏拉圭漁民發現的是同一種,而且它也同樣是系統掃描發現的超a級稀有生物。
此外,它興許不是單體,而且在大洋中遷徙的速度較快。
也就是說,雖然是同一種大型海洋生物,但烏拉圭人目擊到的,與金灣港遊客拍攝到的生物,興許並非是同一個,否則在相距數千海里,時隔兩天不到的情況下,即便是諸如爆發力極強的旗魚速度,也很難在長時間的遷徙之下,移動那麼遠的距離。
從邏輯上而言,這並不合理。
但因為事發地點都在大西洋海域,存在一定的趨同性。
當然,對於這神物的廬山真面目,林揚雖然好奇,但並不著急,畢竟有系統多種能力的跟蹤與定位。
當它第一次進入掃描範圍之後,目睹目標生物,對於林揚而言,只不過是時間上早晚些的區別。
另外一邊。
在網路傳播極其發達的條件下,直播間的水友們,甚至比林揚和悅兒更先一步發現這條剛釋出的新聞。
“我的天!好大的尾巴!有點像鯨尾,但尾巴好像太細了一點。”
“它居然還有背鰭,但好像不是像鯊魚那樣比例的,看起來比較小。”
“雖然距離遊客的海域有段距離,但估計拍攝下這一幕的遊客快被嚇壞了……鏡頭抖的丫批!”
“這個道理告訴我們,防抖相機是多麼的重要。”
“我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也許這些未知生物本來就是生活在我們不瞭解的海洋深處,只是處於某種原因,擴大了活動範圍?”
毫無疑問,雖然大多沙雕網友都是調侃和震驚,但不乏小部分水友試圖透過現象去分析本質。
至少就自然界而言,動物的感知能力要比人類強上很多,無論是海洋生物對於聲波電磁場的感應,又或者是陸生生物對於氣味聲音的敏銳。
也許那些生活於深海區域,且從未被人類瞭解過的生物,因為溫度、氧氣甚至是地質變化等人類所無法察覺到的原因,而擴散了棲息的區域,從而出現在了人類的視野之中。
畢竟單單就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人類已知資料的分析,的確是在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
一時之間,這條相對清晰的影片資料很快在網路散播開來,以至於之前沒有公開發表看法的各大海洋生物研究機構,也開始儘可能揣測這生物的大概資訊。
龍國華科院海洋生物研究所:
【在有限的影像資料中可以獲取的資訊表明,此前發生在南美洲烏拉圭國塔瓦里斯地區的漁民所目擊,並且拍攝的模糊影像,有很大機率和鯨灣港目擊生物趨於相似,尚且無法確定,該生物的具體資訊,但可以確定大機率為如‘鯨’一般的大型海洋哺乳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