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沉思片刻,說道:“兩家罷兵修好?哈哈,說的倒是輕易,可你人微言輕,不足取信於我,不若讓阿史那多聞親自前來見我,那時再談罷兵之事不遲。”
鄭從師心裡咯噔一下,知道自己說錯話了,姿態放的太低,一下便讓對方察覺到了突厥人面臨的窘境。
心思電轉間,他勉強擠出些笑容道:“都督說笑了,大軍征戰,主帥相見可沒那麼容易,若都督執意如此,俺也只能回去稟報汗王,那對於兩家來說,又有什麼好處呢?”
李靖輕鬆的笑了起來,“你說的不對,我想突厥人倉促起兵,一定沒想到會在這裡過冬吧?
如今軍資可還足夠?軍卒可還安適?將領可無怨言?哼,汝等進退兩難之下,已陷死地,不如回去告訴阿史那多聞,讓其自縛手腳,前來請降,俺或還可留其性命,不然被我捉住,怕是隻有孤零零的一顆人頭送去長安了。”
鄭從師自負聰明,想學一下蘇秦張儀,實際上當他進入唐軍大營的那一刻起,就給李靖傳遞了一個訊號,突厥人攻不能攻,守不能守,應該是不成了。
兩軍交戰你來談和?送功勞都不帶這麼送的,古之明智之士,都不會做這種蠢事。
諸葛和司馬之間你來我往的趣事,都是文人的春秋筆法,你要是當了真,那才叫個玩笑。
只鄭從師出現在這裡,便讓李靖對此戰的勝算倍增,哪還會跟他好好說話?沒有當即把他給斬了,就不錯了。
至於突厥人派人前來求和會付出怎樣的代價,李靖覺著吧,突厥人拿不出什麼讓人眼睛一亮的好東西來。
而且他也不相信突厥人說的話,那麼多騎兵陳兵在側,怎能讓人放心?
除非突厥人把馬匹都送過來,突厥人敢那麼做嗎?那和投唐有何區別?
李靖心中大定,開始算計著時間,再等一個月,嗯,怕是不用一個月,突厥人自己就得散了。
只要東邊的數萬唐軍把山林中的高句麗人牽制住,得不到高句麗人幫助的突厥騎兵,要麼乾脆退兵,要麼就要凍死,餓死在曠野之中。
局面一片大好,和他料想的大差不差,鄭從師的到來,只不過印證了這一點而已。
十月間,天氣還不算太冷,到時攻打平壤城,時間足夠,等明年春暖花開,再去把東邊的高句麗部族剿滅,也就大功告成了。
…………
有了這樣的算計,結果不問可知。
“聰明”的鄭從師灰溜溜的被趕出了唐軍營寨,李靖只給了他兩個選擇,投唐,或者退兵,沒有第三條路可選。
沒有那麼多的爾虞我詐,鄭從師想給出的條件,比如說劃江而治,或者是送唐軍點戰馬,或者由突厥人引誘高句麗人出城,幫助唐軍拿下平壤城等等,都沒說出口,就被趕了出來。
其實他沒想明白的是,只要突厥人還騎在馬上,還能有著跟唐軍一戰的實力,他們的威脅便一直存在。
身為大軍統帥的李靖,也不可能跟突厥人做出什麼劃江而治的交易,軍前將領,私通敵國,那可是重罪。
大唐已然一統天下,不是諸侯們紛紛結交外寇,擁兵自重的時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