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的最強音符,往往都伴隨著慘烈的廝殺,奔流的鮮血,以及失敗者的哀嚎,勝利者的歡呼。
大唐元貞六年初冬,唐軍攻平壤,讓戰事一下便進入到了高(和諧)潮階段。
而率先發起進攻的並不是唐軍,憋了一肚子火氣,又學了那麼點中原兵法的高句麗人想趁唐軍立足未穩之時,佔些便宜。
…………
八月間的遼東半島已是北風初起,草木凋零的時節。
剛剛下了一場冷雨,讓唐軍上下都察覺出了半島冬天的些許滋味,可這卻澆不滅人們躁動的心。
大軍的營寨剛剛建了一半,敵人便出來想跟他們打個招呼,整軍列陣的命令下到軍中,早有準備的唐軍迅速成陣。
一隊隊的高句麗人從他們那密密麻麻,彷如如叢林一般的營寨中走了出來。
前面是渾身披甲,手持大盾的重灌步卒,你能想象嗎?後來西邊那些兔崽子弄的典型的鐵罐頭,就這麼出現在了唐軍面前。
如果李破在這裡,就一定會認為,真的很像,連他們手中拿著的兵器多數都是長長的重劍。
如果胸口或者其他什麼地方再畫個大大的十字,那麼完全可以認為這是一支聖殿騎士團之類的糟爛玩意。
不用懷疑,這就是高句麗人最高鑄造工藝的體現,重甲步兵和重甲騎兵是高句麗戰爭機器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他們多數沒有什麼機會出現在戰場上,平常都是高句麗王族和高句麗貴族們炫耀武功的工具,和羽林軍的儀兵差不多是一個性質。
選健勇之士充為儀衛……
真正能體現出他們的戰爭價值的時候並不多,因為高句麗國內的平亂戰事多數用不到他們,跟突厥和中原王朝的戰事,他們又趕不上趟。
就比如現在,他們是怎麼出現在陣前的呢,先讓牛馬拖著他們的一身甲冑來到陣前,然後大模大樣的進行換裝,一個人他還穿不上,得好幾個人幫著他穿戴起來。
前隋的軍中也有重甲步兵,可卻沒有高句麗人弄的這麼笨重,不過大家面臨的窘境是一模一樣,造價昂貴,穿戴不便。
當年李破隨軍去往遼東的時候就有真切的體會,馬邑過去的騎兵都是重甲騎兵,可真到了臨戰之時,根本沒有給他們留下人馬具裝衝鋒陷陣的機會。
當年的黑風口一戰,重甲騎兵反應之遲緩,簡直讓李破痛心疾首,差點沒把他自己給葬在那裡。
那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所以在漢時出現,晉末戰亂當中得到發展的重甲騎步兵,在隋末戰亂當中卻被幹脆的淘汰了出去。
一個是諸侯們的財力不允許他們這麼揮霍之外,另外就是重甲騎步兵在戰爭中的作用實在有限,需要用他們來開啟勝利之門的戰事寥寥無幾。
而且笨重的他們也越來越適應不了千變萬化的戰局……就算是沒什麼組織的農民軍,怕是也不會等著鐵罐頭衝過來,一旦大軍中出現這些怪物,人家掉頭也就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