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長安的李破不知道東萊官員的騷動。
更不知道那位拋棄妻兒,併為此鬧出天大丑聞的前門下侍郎,正努力的想要把自己從泥潭中拔出來。
他只惦記著李靖所率領的大軍不要太倒黴,被什麼神風給刮跑了。
倭國人有那樣的運氣嗎?天曉得,孤懸海外的島嶼,大海就是他們的天然屏障,不然大陸之上,強大的帝國屢屢出現,倭國但凡只要離著稍微近一些,後來也不至於連祖宗是誰還得去考證。
而宇文士及的擔心確實是有道理的,李破在地圖上已經找到了很多節點,東萊只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
位於渤海灣北邊的幾處也挺香,地理位置比之東萊一點也不差,如今有楊廣挖的運河,就更加方便了。
………………
只不過現在李破的注意力已經不在軍事之上,詔令已發,該準備的都已準備,對於朝廷來說,等著看結果便是,反正也不可能皇帝御駕親征。
現在擺在李破面前的大事只有一件,那就是科舉的京試。
經過一番風波,京試終於順利舉行。
此時科舉之簡陋,真的是一言難盡,比之前隋好上一些,畢竟李破分外重視,也做了很多前期準備,大的趨勢上也非是前隋時可比。
可要說好上多少,也不盡然。
前隋時便有秀才,進士一說,和後來可不一樣,秀才比進士金貴,而且都是專門的科目所產生的稱呼。
而到了此時,李破借鑑了後來的做法,京試選出來的便統稱之為進士及第,並分為南北兩榜,所以後來時人漸漸稱之為兩榜進士,和另一個時空的兩榜進士意味完全不同。
從分級上也沒後來那麼繁雜,現在只是兩級制,各郡考出來的就是舉人,又稱貢生,京試選出來的便是進士。
京試也不分什麼一甲二甲,各科目按照南北各選兩人,也就是一科中四,制科常科並舉,科目上不存在差異。
共十二科,能選出五六十人,八百多人應試,除開制科參考之人,常科中第機率大致上是二十取一。
對於趕考士子來說,顯然是一個不太友好的數字機率,完全的精英選拔,才學上稍微差些,你削尖了腦袋也別想擠進進士的行列。
而且皇帝的喜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京試的結果,反正那些明經科進士,在李破執政時期是不太可能那麼風光了。
因為皇帝更喜歡那些明法,明算,雜科等出身的進士,因為在他眼中儒家經義過於浮華,可以適當推崇,卻不能過分,因為他們這些人落在實務上沒幾個來之能用的。
………………
當然了,不管有多麼的簡陋,大唐元貞五年五月,大唐第一次科考在紛紛擾擾中圓滿結束了。
這無疑是很具歷史意義的時刻,科舉制度萌發於南齊,前隋時才得到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推行,直到大唐才算正式確立下來。
這中間走過了一百多年的時光,可謂是波折無數,但中原王朝的人們卻還是努力走出了一條新的道路。
這才叫一個摸著石頭過河,多少人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甚至是鮮血,後來人都無從知曉,大家只惦記著科舉的利弊,對其他的都不怎麼關心。
而這就是歷史,它只記錄程序,不涉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