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滅林邑的戰事持續到了五月。
對於南下的唐軍來說,除了象兵那一陣有些驚悚之外,其餘都屬於正常的戰陣搏殺。
林邑在軍事上沒什麼亮點可言,他們的文明程度還極為落後,如果不是受到中原文明的影響,他們現在有沒有國主都是回事。
林邑範氏其實是中原王朝扶植起來的土人首領,只是後來學著中原建國了而已。
在軍事上他們的思想也很落後,山地叢林多的地方,竟然還屢屢跟唐軍硬碰,顯然沒什麼腦子。
到了五月間,南邊溼熱的氣候漸漸顯出了威力,唐軍士卒多有病倒,這才是唐軍最大的敵人。
不要用後來人的目光來看待此時的氣候,林邑這樣的地方確實不適合中原人居停,即便是江南人氏到了這裡也玩不轉。
當年前隋官兵打到林邑國都便匆匆退兵而去,就是因為氣候的威脅太大了,根本不能久留於此。
回軍之後統兵的劉方很快就病死了,便是種因於此戰。
五月中,李道宗率軍圍林邑國都,這不是攻伐林邑的最後一戰,因為範梵志在這之前就已經逃走,唐軍一至,林邑守軍便投降了。
範梵志一路逃去了外海的島嶼之上,李道宗在林邑國都停下了腳步,這個時候唐軍的戰鬥力其實也已所剩無幾。
但李道宗的任務並沒完。
他派闞陵率軍追擊範梵志,務必要將其擒獲,他們這一趟最大的功勞就要落在此人身上。
攻滅一國只能算是完成了一半,獻其國主於京師才會給此戰留下最完美的註解。
另外就是派人去扶南,讓扶南國主知道中原換了主人,又該到了進獻禮物的時候了,問題應該不大。
扶南國沒有林邑人這麼好戰,他們是信佛的,而且一百多年來屢次向中原王朝朝貢,已經成了習慣。
大家相處的還算不錯,尤其是中原王朝攻打林邑之舉,在扶南廣受好評。
因為林邑人總是覬覦真臘,讓扶南的貴族們很是氣惱,屢次詢問佛祖是不是該教訓林邑一下,卻都被佛祖的代言人們勸止,好像個拉偏架的。
要是換了西邊的上帝估計就是另外一番情形了,早喊著懲罰異教徒去收拾林邑了吧?
順便得提一句,李道宗向長安獻捷的時候,在當地捉了些崑崙奴,男女各十八人送到了長安,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崑崙一詞古已有之,它說的不是西北的崑崙山,而是泛指林邑,扶南,真臘等南亞地區的人種。
他們面板黝黑,個頭矮小,形貌大異於中原,於是時人以崑崙名之,主要是崑崙有黑色之意。
南亞小國離著中原太遠,人們也不太在意他們,於是便以崑崙來概括,等到更黑的哥們隨著阿拉伯商人出現在大唐境內,大家一看,呀,這個詞用早了啊……
不過大家也懶得琢磨了,於是崑崙奴中又多了個分支。
而到了這一年的年末,李道宗才得到長安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