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
這座城很新,是隋文帝楊堅在龍首原南坡建造的大興城更名而來,古長安則在北坡,當時因長安故城街市太過狹小,最重要的是飲水受到了嚴重的汙染,已不太適合人們居住。
於是文帝楊堅大興土木,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便建成了大興城的主體,也就是現在新長安的內城,隨即遷文武百官以及部分百姓來到了新長安居住。
後來楊廣繼位,又使人修建瞭如今的外城,徹底完善了新長安的格局,可惜楊廣根本未曾在新長安居停多少時候,倒是便宜了一些百姓,紛紛從舊城中搬到了新城這裡。
等到李秀寧率著他的娘子軍來到龍首原上的時候,他們沒敢朝新長安使勁,只是埋頭猛攻舊城,還沒得逞。
李淵登基後,長安故城其實已經差不多淪為空城了,長安縣治就在那裡,管理著一些不願出走的人們。
多年征戰,別處都是人口銳減,比如說東都洛陽,這些年到底死了多少人,誰也不清楚,只是這一年的冬天過去,洛陽百姓還能活下幾個,真的是不好說。
可長安卻是大不相同,從隋末戰亂至今,長安並未受多少戰火波及,再加上四處逃來的避難之人,長安竟是比最盛時人口還要多上不少。
這顯然得益於李淵治理有方,也是關西門閥的庇佑所致,可以說,他們既是天下動亂之源的逆臣賊子,也同樣可以成為庇護一方的守土之臣,看的無非就是如何妥善的任用而已。
楊廣不能用之,天下大亂,身死國滅,楊堅善用之,則混一天下,鼎定乾坤。
………………………………………………
如今長安又有易手之危,人心的恐慌卻和別處一般無二。
用一夕三驚來形容非常的貼切,在這會還能睡個安穩覺的,不是神仙就是傻子,更讓人們驚恐的是,大家剛聽到些風聲,敵蹤已至長安城下了。
晉軍一旦真正過河,便呈風捲殘雲之勢,與李淵當初南下時沒什麼兩樣,區別之處可能只在於,一個是眾望所歸,另一個則是兵威所致。
也就是說,大軍還未至長安城下,城中便已有了亂相。
很多貴族們想要仿效當年躲避遼東兵役時那般,散於鄉野,讓人找不到也就完了,可他們連城都出不去,更別提回去家鄉了。
李淵的敵人不止一個,他們在暗中探頭探腦,找尋著機會想給李淵狠狠來上一下。
人心惶惶之下,開始有人趁隙作亂,哪裡都有這樣唯恐天下不亂的傢伙,多數都是些城中的混混兒。
李淵的怒火則在宮城之上燃燒,他此時根本不相信,敵軍怎麼就這麼快來到了長安城左近,竇軌也就剛走吧?就算竇軌那混賬死了,也該派個人回來傳信不是?
還是說他率兵投敵了?這才是李淵最害怕的事情,大勢已去之下,誰生出什麼念頭來都有可能。
別說一個姓竇的,就算是姓李的也不是各個都能信得過啊。
可傳回來的訊息卻是言之鑿鑿,萬年縣已入敵手,陝東道行臺的人們都跑了回來,直說敵人已近眼前,來勢洶洶。
潼關方向道路斷絕,和潼關守軍已無任何聯絡。
直到長安城下也出現了敵軍騎兵的身影,縱橫來去,肆無忌憚之處,如入無人之境,也就意味著長安城的四城城門都關閉了起來。
最讓李淵心驚肉跳的訊息傳了回來,他的兒子,秦王李世民率唐軍殘部向西走了……
病重的兒子卻在外面撒歡,李淵肯定是不相信,只是派李元吉又去秦王府瞧了瞧,這一下真的是糟了。
秦王府長史杜如晦已經病歿,死之前,他將秦王府中的僕從大多都給遣散了,秦王李世民的王妃,側妃以及幾個寵妾,都送回了各自家中,都是有來歷的人,不會少人庇護。
連秦王的子女都被送走了,只是倉促間,不知送去了哪裡。
秦王李世民本人自然是不見了蹤影,一齣戲演了足足有一個多月,竟然無人察覺,不愧是他李淵的兒子。
當李元吉氣急敗壞的回到李淵面前,父子二人像傻子般對視良久,接著李淵揮手就狠狠的甩了兒子一巴掌。
“小畜生,氣煞人也……”反正都是他兒子,打誰不是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