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場戲應該用第一視角來拍,這樣藝術效果最好!」
「不行,用第一視角來拍太亂了,觀眾到時候不好接受。」
「你不試試怎麼知道?聽我說的準沒錯!」
「少來,我上次就是上了你的當,結果白白浪費了那麼多膠片!」
「你小子別這麼摳啊,拍電影哪有不浪費膠片的?」
「我是導演,我說的算!」
聽著耳邊傳來的爭吵聲,劇組人員各幹各的事,一副熟視無睹的樣子,顯然他們已經是習以為常了。
現在正在爭吵的兩人,正是《投名狀》的導演方彥和主演姜紋,這段日子以來,他們幾乎是隔兩三天就吵一架,早已經成為了劇組的日常活動之一,所以也並沒有引起什麼關注。
對於這種情況,方彥其實早有心理準備,姜紋就是這種性格脾性,讓他老老實實聽話演戲,那絕對是不可能的。
之前也說過了,姜紋是難得一見的電影天才,他不僅是一個出色的演員,還是一個優秀的導演。
早在1988年拍《紅高粱》時,「戲霸」姜紋就跟導演張藝某因改劇本、即興發揮等問題從頭吵到尾,後來還對張藝某拿到柏林金熊獎後沒提到他感到憤憤不平,畢竟他也干預了創作。
1989年,謝非執導文藝片《本命年》,拍攝成本40萬,請來了正值26歲、長相老成的姜紋,出演人物年齡設定為25歲的李慧泉。
本來電影片名打算與原著同名,叫《黑的雪》,但姜紋想了個主意,問謝非:「導演你看我像不像24歲。」
謝非回他:「你傻笑的時候,挺天真的。」,於是在姜紋建議下改了片名叫《本命年》。
在拍攝期間,姜紋常常即興發揮改臺詞,自己覺得效果怎麼好就怎麼來。
其中一場戲,姜紋在咖啡廳第一次聽到女主角唱歌,在拍攝的時候,姜紋要求劇組給他找根柱子靠著。
等到柱子找來了,他又繼續指揮:「能不能別直接這麼拍我,從柱子後邊繞回來拍,把歌也拍上」。
謝非導演有時氣不過,用「嘲諷」的語氣對姜紋說:「你要老這麼提意見,將來自己導戲得了。」
最終謝非的話應驗了,姜紋想要自己做主,便直接轉行當起了導演,第一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技驚四座,從此成為了娛樂圈的風雲人物。
姜紋目前是被有關部門禁導,然而他當演員也不安分,總是喜歡站在導演的角度上提出意見想法。
方彥並不是剛愎自用的人,對於姜紋提出的合理意見,他會虛心接受的,不過姜紋大部分想法都是天馬行空的,藝術性效果雖然很強,但是不利於觀眾的理解。.
這一點,也是姜紋作為導演的老毛病了,他的身上有著典型的痞氣兒,在絕大多數時候,他的神神叨叨背後總有觸碰觀眾的精神力量。
後來的《讓子彈飛》成為姜紋導演生涯的一個節點,這個電影被看作是他將藝術性和商業性平衡最好的一部電影。
但平衡之後呢?姜紋走向了藝術,觀眾走向了商業,從出發點來說,二者就已經出現了拉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