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經》上藥一百二十種,都是應天養命、輕身益氣的君藥。
如丹沙、雲母、玉泉、石鐘乳、滑石、空青、曾青、禹餘糧、太乙餘糧、菖蒲、鞠華、人參、甘草、乾地黃、菟絲子、柴胡……
王章一字一句讀著,其腹中傳來清晰的復讀聲。音調、頻率,一模一樣。
等一百二十種藥名讀完,王章看向李漁。
李漁又舉起一卷《中經》遞過去。
《中經》中藥一百二十種,皆為應人養性、遏病補羸的臣藥。
如雄黃、雌黃、石流黃、水銀、石膏、乾薑、元參、淫羊藿、敗醬、酸醬、王瓜、牡丹、鹿茸、赤小豆、粟米、天鼠尿……
王章再讀,腹中聲響分毫不差地重複著。
一盞茶的工夫,此卷讀完。李漁也不說話,再將《下經》遞過去。
《下經》下藥一百二十五種,則是應地治病、除寒熱邪氣、破積聚的左使。
石灰、附子、虎掌、大黃、羊蹄、鹿藿、夏枯草、巴豆、皂莢、蝦蟆、蛇蛻、蚯蚓、蜈蚣、水蛭、蜣螂、螻蛄、馬陸、鼠婦、熒火、衣魚、桃核仁、杏核仁……
王章讀到一半,李漁突然道:“停!”
王章不明所以,看向李漁,卻聽他道“伯卿公,且從蚯蚓那裡讀起。”
王章依其言:“蚯蚓、蜈蚣、水蛭、蜣螂……”
這一次,王章也發現了不對——他在讀“水蛭”的時候,腹中聲並未重複!
王章心裡一跳,又讀幾遍“水蛭”,真就沒有重複。他用前所未有的熱切目光,看向李漁:“賢侄侄……”
李漁一臉微笑,對症了!
《續墨客揮犀》記載了一個小故事,說的是有個叫楊勔的淮西人,中年時得了一種怪病。每當他說話時,肚子中便有東西小聲模仿他的聲音。幾年後,肚子中的聲音越來越大。有一個道士對他說,這是應聲蟲,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禍及他的妻子。道士讓他專心讀《本草綱目》。當讀到某一種藥材而肚子中沒有迴音時,就立即停止,然後楊勔服下該藥,這樣應聲蟲就會被除掉了。按照道士的方法讀《本草綱目》,當讀到“雷丸”時,肚子中沒了聲音。他馬上服下了此藥,從此怪病解除。
當日宴會上,李漁聽雄霸說起王章的“腹語症”就覺得耳熟。回頭一琢磨,就想起了《應聲蟲》的故事。依法試之,果然有效。
不過,與故事不同的是,王章腹中物“害怕”的是水蛭,而非雷丸。
王章巴巴地望向李漁。李漁道:“且尋醫匠,多購水蛭。”
家相得了吩咐,小跑著去尋公子王斌借馬。
王斌雖說不喜李漁,但為父醫病,他自然不敢怠慢。他親自打馬出門,奔去甘阝單阝。
半個時辰後,王斌帶著藥材回府,身後還跟著縣裡的醫匠。
醫匠還沒進門,就先告聲罪。
他以前就為王章瞧過“腹語症”,只是藥石罔效、無可奈何。如今聽說有異人可治此奇症,就忍不住跟了過來。
不過,不請自來總是惡客,有覬覦對方“秘方”之嫌,於是道歉為先。
李漁不以為非,也沒有敝帚自珍的想法。
醫匠趕忙道謝。
水蛭是炮製過的。漢時一般用溫水去腥,而後熬製。
醫匠搭把手,問如何服用。李漁道吞服即可。
王章一口氣吞下三段,並無反應。再吞兩段,只覺得腹中咕咕嚕嚕、隱隱作痛。又吞三段,忽然喉嚨發癢,“哇”的一聲吐出一個活物。
活物約莫一寸長,色白,四肢一尾、形如蠑螈。
活物墜地後,就人立而起,往外逃去。
雄霸眼疾手快,拿起剛才王章砸兒子用的方盂,一下扣住。
【應聲蟲】
[品階]玄品
[屬性]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