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美玲看完了農民來信之後,皺著的眉頭就沒鬆開過,沉吟一會兒,她拿起桌上的電話,撥了個內部短號出去:“讓總編室的李總編來我辦公室一趟。”
……
“陳院長,您的信。”
陳玥看完來信之後,也去找了自己已經退休的父親。
……
“領導,高源院長來的信。”
“拿給我。”邱新泉拿著高源的信,仔細地閱讀了起來。
……
與此同時,好幾個地方都收到了高源來信。
再後,某報刊登了“農民來信”,來信內容就是農民反映現在看不起病的問題。其他報紙也進行轉載報道,這裡報道一出,各個地方報紙也趕緊下農村採訪,這才發現農民的醫療矛盾很尖銳了。
再後,各個報社的讀者來信就爆炸了,全是各地農民反映看病貴的問題,很多家庭都因病返貧,農民都普遍懷念當初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為此,郝美玲親自寫了文送到上頭提意見。
邱新泉雖然接到了高源的來信,可他也一直猶豫不決,正在想要怎麼回信呢,結果各家報社這麼一報道,各個部門和相關都過問了,壓力頓時從四面八方來了。他也不敢含糊,趕緊召開會議,然後又去跟上級彙報了。
……
高源也沒閒著,這段時間走訪了不少鄉村,瞭解了很多情況。然後讓那些因病返貧的農民寫下自己的情況,又讓村裡的“鄉村醫生”寫了看法。
楊德貴還一直叫著自己沒什麼文化,更沒什麼文筆,寫不了什麼好東西。
高源要的就是真實感受,真聽真看真想法,要什麼文筆,越沒文筆越好。
王漢章嘴上說不敢自己亂動,但還是派人幫高源收集各種資料。向上頭彙報的時候,單拿主觀感受說話肯定是不行的,還是需要有客觀資料作為依據的。
這樣一統計,農民醫療支出的增長和年收入的增加比例就出來了。這一看,連王漢章自己都嚇一跳。醫療支出的增長速度遠高於家庭收入增長速度,怪不得會有因病返貧的事情。
既然事情是高源先挑起來的,邱新泉直接電話打到了他們縣裡,要求高源和他們新的衛生局長去首都開會。
於是,高源帶著一大堆信件和資料,匆匆趕到首都去了。
其他人則在當地焦急地等待著訊息。
會議上,各個領導還有各方專家都發表了意見,說什麼的都有,意見不是很統一。
最後,輪到高源發言。
高源站了起來,本來他是準備好稿子的,可拿了起來,卻又放了下來。高源看著會議室裡的一眾領導和專家,他頓了頓,才懇切地說道:“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學者,各位老師,各位同仁,各位……同志。”
“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鄉村醫生,從56年回鄉到現在,在農村從事醫療工作30年了。前兩年雖然調到縣裡籌建中醫院,但我只要放假就會回農村,我是真真切切看到了這些年的變化。”
“讓農民吃飽,是一個歷史性的難題。可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我們的農民真的逐漸能吃飽飯了,大家的日子是真的好過起來了,我相信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
“可農民也是是人,也是吃五穀雜糧的,所以沒有人會不生病。可現在越來越高的醫療費用,把很多患病農民又拉回到吃不起飯的地步了。看病貴的問題,已經是擺在農村發展和農民致富面前最大的一道難關。”
“農民有什麼?他們沒有單位,沒有人會幫他們報銷醫藥費。土地是國家的,宅基地是集體的,他們想賣房賣地治病都做不到。小病靠熬,大病看命,我看過多少人因為做不起手術而選擇在家裡等死。”
“農民為國家的工業化發展已經付出太多太多了,現在我們國家已經大步踏上富強的道路了,可如果這條路上沒有農民的富強,那這條富強路還是完整的嗎?如果沒有農民的付出,這條富強路真的能走好嗎?”
“醫療是農民最後的保障,要想農民沒有後顧之憂地走上富強路,只有重啟合作醫療,真的沒有更好的辦法了。農民已經付出太多了,他們足夠可憐了,請各位……各位同志,不要拋下農民,不要忘了,他們是從一開始就在默默支援著我們的最底層的勞動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