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見濟也知道,以大明目前的經濟體量和物資產量,確實不可能同時動工太多基建工程。
而且也確實沒這個資金。
對杭敏道:“反正工部那邊自行規劃,到時候上奏於朕,民夫和資金的事情,這不是工部該操心的事,朕都會解決。”
杭敏哦了一聲,“那微臣可以領旨。”
陳循在一旁道:“那微臣沒法領旨。”
沒錢!
這一番官道修建下來,大明接下來三五年裡,國庫都不會有任何盈餘,甚至要入不敷出,而中國人嘛,有個保守心態。
總覺得荷包裡有錢才有安全感。
陳循也這麼覺得。
所以他絕對不會同意掏空國庫來同時修官道。
朱見濟知道陳循在擔心什麼,笑道:“放心,用不了幾個錢,別忘了,咱們大明現在有一個偌大的後花園。”
中南半島有的是人!
陳循道:“微臣知道陛下的意思,在中南半島,用微薄的錢就可以徵召大量民夫降低成本,可別忘了,這些官道需要大量的水泥、鋼筋和河沙,而且在運輸這一塊成本也無比巨大,幾條官道綜合下來,國庫根本無法同時承擔,而且這些年氣候越來越冷,我們的農作物產量——”
朱見濟打斷他,“朕知道要進入小冰河時期了,但農作物產量可沒下降,反而在攀升,要不然咱們暴增了數千萬的人口,都在喝西北風麼?”
不得不說,自己提前建立農部發展農業種植有先見之明。
大明人口幾乎倍增!
就這樣,大明到現在也沒出現糧食危機,番薯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最大的作用還是農部那邊對農業科學種植的研發,大力推廣之下,使得糧食產量有了巨大的提升。
但人口如果持續這麼暴增下去,糧食危機始終會來到。
所以土地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不土地改革,就無法推動百姓的種植積極性,而且也無法讓更多的土地達到使用價值——現在大明的人口密度還是很稀。
很多地方都可以開坑出來,結果一直荒廢著。
陳循不做聲了。
這是陛下的功績,擺在眼前的事實,他沒法反駁。
朱見濟繼續道:“至於運輸方面的成本,會大幅度降低的,朕過幾日給工部那邊一些設計圖,工部成立專項組,迅速攻關並生產河沙挖掘、篩選的裝置,而河沙的運輸麼——這樣,由工部成立一個專們的生產廠,同時開通多條整齊運輸車的生產線,爭取月產量能夠達到二十臺甚至更多,以便在全國的官道建設中將之投入使用。”
杭敏道:“這倒是沒問題,但隨之而來有個問題,鋼鐵和煤礦的需求將大幅度提升,需要繼續煤礦的開採規模和鍊鋼廠的數量,以便滿足國內日漸增長的需求。”
朱見濟點頭,“煤礦開採和鋼鐵冶煉,重點在中南半島展開,儘可能的把中南半島的煤礦和鐵礦先用了,畢竟那地方——朕可不敢保證,會一直是我大明的後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