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知明朝人口的巔峰在萬曆時期,約一億三千萬到一億五千萬之間,景泰二十年,大明埋頭髮展,結果人口才增長了三千來萬。
也行,穩妥一點,否則一下子暴增到一兩億,國內生存矛盾激化,容易暴亂。
對林聰交待了幾點。
番薯種植可以繼續加大力度推廣,並且積極和海貿的船隊溝通,讓他們從外邦帶回更多的農作物,然後由農科院試種。
能推廣的就推廣,不能推廣的就毀屍滅跡。
朱見濟也怕出現外來物種的入侵。
戶部、農部上奏完後,是禮部。
關於春節期間入京覲見的藩王們,該怎麼打發他們回去,請朱見濟聖裁——其實大部分藩王在京畿呆了很久了。
從泰山封禪後,這些藩王就來到京畿。
禪位、登基後,又去了一趟泰山封禪。
再看時間……
春節了。
索性大家一起上奏,請求新帝允許他們在春節給新帝賀歲之後再回藩地。
朱見濟一一允了。
郡王歸藩制後,大明的藩王已經摺騰不起浪花了。
就是寧王一脈也被削得面目全非。
不過禮部陸瑜上奏時,順帶說了一句福王朱見津是否需要去就藩,這是個敏感話題,因為大家都知道,因為朱見濟遲早要動土地兼併的問題,和地主***之間可能會有矛盾。
在這樣的情況下,新帝很可能不會把朱見津放出去。
結果卻讓人意外。
朱見濟下旨禮部如何安排藩王各自歸藩的事情後,又說了句:「福王朱見津已十歲有餘,身為大明王孫,應為大明風險,可早些到地放學習歷練,就藩罷福州罷。不過真體恤他和太上皇的父子之情,允許每年入京兩次。」
開海之後,福州可是個豐腴之地。
但有卵用。
郡王歸藩制,不僅僅是郡王的問題,還牽扯到藩王封地賦稅的改革,也就是說,福州那邊再有錢,朱見津也收不到幾個。
都得充盈國庫。
可以這麼說,如今的藩王,只能靠天子賞賜的良田過日子。
地方賦稅……他們根本觸及不到。
當然,朱見濟不會這麼放心讓朱見津去就藩,畢竟現在的朱見津是整個大明天下唯一可以威脅到他皇位的人。
下完朱見津就藩的聖旨後,朱見濟有意無意的看了一眼錦衣衛指揮使劉敬。
劉敬秒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