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就是一場普通的政治婚姻,呂原是隴右人,把呂原變成外戚,其實也有制衡江南士族出身的白氏外戚的意思。
話說回來,對於呂煥而言,這不是政治婚姻。
是一場愛情。
在皇宮裡呆了多年,又恰好是情竇初開的年紀,平日裡看見的男子大多是太監,見得最多的正常男子就是朱見濟了。
能不喜歡才怪。
而對於朱見濟而言,愛情什麼的……好心意義不大。
因為和呂煥相處時間短。
但有一說一,呂煥長得挺好看。
不是傾國傾城,但好歹也有抖音女神美顏後的水平,而且母后將她培養得很好,很是討人歡喜,所以納妃一事很順利。
而在納妃時,朱見濟第一次提出了一個概念:
側妃。
妃在嬪之上。
太子妃,是未來皇后的第一人選,而太子側妃,亦是人選之一,甚至可以東西皇后並立,以此達到外戚彼此制衡的目的。
更重要的一點,添置清朝才有的“側妃”設定,也是為了老朱家的未來著想。
萬一太子妃生不出皇子,太子側妃能生呢。
而太子妃可以保證皇后之位的情況下,太子側妃就算生了皇子,成為皇后、太后,也不會輕易對太子妃下毒手。
可以有效減少骨肉相殘。
當然,也有隱患。
比如太子妃和太子側妃都生了兒子,勢必就會出現爭儲的隱患。
所以朱見濟在設立太子側妃後,宣召宗正寺官員,讓他們制定規矩:之後大明太子納側妃,須在太子妃生出皇子數年之後。
如果太子妃實在生不出,那就只能交給側妃了。
但核心思想暫時不變:立嫡立長。
畢竟穩定。
朱見濟也想過立賢立能,可這樣一來,很有可能出現清朝九龍奪嫡的慘烈,朱見濟實在不想自己的後人中出現這樣的情況。
所以只能支援立嫡立長。
納妃呂煥,喜事。
大禮當日,罷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