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打大明的臉。
區區占城,哪敢惹如日中天的大明。….
更難受的是,朱祁鎮往那裡這麼一佔據,成了一塊天然的戰略緩衝區域,安南沒法向南擴張,和占城之間的矛盾也沒了,大家只能愉快的和氣生財。
黎思誠看著堂下重臣議論紛紛,分析的頭頭是道,可就是拿不出一個可行之策,他也覺得扎心,不怪臣子們,這題確實難解。
最後還是一位經常和大明打交道的老臣出來說道:「微臣以為,此事不容小覷,我們要多做準備,一方面,準備對新平府增援兵力,不能太多,怕是大明的調虎離山,萬一咱們增兵太多,廣西都司和雲南沐王府悍然入侵我國,會導致北線
兵力吃緊,有亡國之虞;但也不能太少,堡宗的回龍營雖然在臺灣敗給了大明太子朱見濟的東宮幼軍,但不代表作回龍營弱,實際上回龍營這些年在臺灣海域的戰事,未嘗一敗,其戰力在當世只輸大明的幼軍,絕對不是大明地方都司的屯兵可以比擬的,所以兵力太少,很可能被回龍營打得找不著北,這樣一來,咱們損失的可不止是順化府和昇華府了。」
黎思誠:「……」
說了一堆廢話,這些道理誰不知道,老子要你教?
咳嗽一聲,「新平府現在有兵力八千左右,卿家認為應該增兵多少?」
那位老臣道:「可增援兵一萬兩千,保持對堡宗的兵力優勢,但老臣以為,暫時不打為宜,陛下可以寫一封書信給堡宗,讓他去占城,畢竟占城更弱,他去了的話,沒準依靠他的兵力,能夠全線佔領占城。」
黎思誠果斷反對,「這不可能。」
讓朱祁鎮把占城佔領了,我安南還怎麼向南擴張。
那老臣嘆道:「那就只有一個方案了,寫一封國書給大明,告訴景泰陛下和朱見濟殿下,說在臺灣造反的假堡宗逃難到了安南,佔據兩府之地,請大明君主示下,我安南要如何應之。」
把難題交給大明。
黎思誠沉默了一陣,「給大明的國書肯定要寫,而且我們還能用這個事情作為契機,讓大明免了我們的朝貢。」
可以在國書中隱晦的提及,如果大明不同意免朝貢,那就把堡宗給他送回去,到時候看你朱見濟的臉往哪裡擱。
一名臣子站出來,「以大明的強硬作風,很可能真不會同意,如果咱們敢把堡宗給他送過去,搞不好剛進廣西,就會有大明雄師出現,把咱們的人連同堡宗一起斬盡殺絕。」
黎思誠一想,是這個道理啊。
那就不去想免朝貢的事情了。
還是解決後院問題。
想了想,「朕會修一封國書給大明朱祁鈺,同時,增兵新平府,保持對堡宗的兵力優勢,並著人從海外繞道去往占城,看占城那邊什麼態度。」
那名老臣道:「朱祁鎮那邊呢?」
黎思誠笑道:「我先寫封信給他,言語勸說他離開我安南地境,如果他不聽,就讓新平府的兵力嘗試著進攻一番,畢竟回龍營只有一萬多敗兵,戰力應該大幅度下降了。」
臣子們紛紛去落實各自職責。
黎思誠在寫完國書和書信後,忽然想起一事,臉色唰的一下白了起來。
太子朱見濟遠征臺灣,大明隨時精銳盡出。
這樣的情況下……
堡宗怎麼逃出來的?
而且這麼巧,哪裡都不去,直奔安南而來,我安南什麼時候招惹堡宗了?
會不會又是朱見濟的一盤大棋?
。.
何時秋風悲畫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