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你之間,咱大明宗室的襲爵制度該如何更改?」
陳宗禮聞言不覺其他,還真以為老皇帝在問策呢。
「回稟陛下,漢朝已經給後世做出了榜樣。」
「推恩令?」
「是……」
老朱讀書不多,但聽書聽的多。
漢朝的歷史,老朱自然是知曉的,甚至他寫皇明祖訓的時候,也是參考了漢朝的前車之鑑。
「凡皇太子,或出遠方,或離京城近處,若有小大過失,並不差人傳旨問罪,止是喚回面聽君父省諭。」
「若有口傳言語
,或是已持符命、或朝廷公文前來問罪者,須要將來人拿下,磨問情由,預先備禦,火速差親信人直至御前,面聽君上宣諭。」
「是非明白,使還回報,依聽發放。」
「其諸王及王之子孫並同。」
皇明祖訓裡的這一條,就充分借鑑了漢武帝太子劉據之事。
在老朱看來,漢武帝太子劉據之死,就是因為女幹臣阻塞聖聽,假傳聖旨,將一個好生生的太子給逼得自盡的。
因此,老朱直接在皇明祖訓裡寫明瞭,如果有人敢拿著聖旨、口諭之類的東西問罪於太子,太子可以直接命人給捆了,然後親自面見陛下詢問事情真偽。
老朱在設計宗室襲爵制度的時候,也參考了漢朝的推恩令。
按照他的設計體系,親王之子除世子之外,其他人都要降爵一等成為郡王。郡王之子降爵封為鎮國將軍,孫授輔國將軍,曾孫授奉國將軍,玄孫授鎮國中尉,五世孫授輔國中尉,六世孫以下,世授奉國中尉。
只是到了奉國中尉這裡,老朱直接來了個急剎車,規定不再降爵了。
奉國中尉不論生多少兒子,都會獲得奉國中尉的爵位,就連女兒都能自動獲得鄉君的爵位。
這兩個爵位每年都能領到二百石的俸祿。
二百石看似不多,不過是二百畝地的產出而已。
然而,兩榜進士出身的知縣,辛苦一年到頭也才不到兩百石的俸祿!
老朱家的後世子孫,只因為姓了個「朱」,就能自動獲得比肩縣令的俸祿,而且還世襲罔替,誰特麼心裡能平衡……
陳宗禮就挺不平衡的,他們普通人十年寒窗,金榜題名,才能撈到一個縣令的職務,憑啥老朱家的後世子孫啥都不幹,就能過得比他們還好?
其實這事不僅是陳宗禮不平衡,大明所有官員都有怨言,只是沒人敢說罷了。
「陛下,咱大明的宗室襲爵制度雖然也參照了漢朝推恩令,但最低爵位的設定頗有問題。」
「應該在奉國中尉之後就不再襲爵,如此方為合理之策……」
陳宗禮這個建議幾乎是大明所有官員的共識,雖說現在大明宗室還沒有人承襲「奉國中尉」這個爵位,但只要大明持續的延續下去,大明的「奉國中尉」遲早會突破十萬、百萬。
其實比起親王、郡王的年俸,奉國中尉的俸祿還真不高。
按照老朱的規定,親王年俸一萬石,郡王年俸兩千石。
然而,親王再多能有多少,滿打滿算有幾十個到頭了。就算再有一兩百個郡王,對於大明的財政也沒多大影響。
相對來說爵位最低,人數最多的「奉國中尉」才要命。
老朱在聽了陳宗禮的話後,臉色變得更加陰沉了。
「你的意思是說,讓咱朱家的後世子孫根漢末的劉備似的從事賤業,當那織蓆販履之徒?」
「這……這這……」
陳宗禮滿懷期待地諫言見策,怎麼也沒想到會落得這麼個結果啊。
「陛下恕罪!」
「微臣罪該萬死,微臣胡說八道……」
老朱聞言冷哼一聲道。
「你確實罪該萬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