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七大海商在得知這個告示後,態度也跟張天佑差不多。
只有沈家家主沈從興,羅家家主羅貫成兩人,對此表現出一番興趣。
沈從興是充分吸取了祖父敗亡的經驗
教訓,明白民不與官斗的道理。
在大明不管多有錢,都比不上當官的。
正所謂破家的縣令,滅門的知府。
真到了關鍵時刻,家財萬貫不如權力在手。
因此,對於市舶司開出的從五品、從六品官職非常感興趣。
羅貫成則是因為族兄的關係,他的族兄羅貫中,現在正在皇太孫的三味書屋當總編纂,負責整個三味書屋的話本甄選、校正、刊印等事情。
而且,羅貫中傍著皇太孫,掙了十來萬兩銀子的稿費,短短一年時間,比之先前寫了半輩子書掙得都多。
因此,羅貫中對於皇太孫非常推崇,每次書信往來都要盛讚皇太孫高義,是個重信守諾之人。
羅貫成收到族兄的影響,對皇太孫也生出不小的好感。
只是兩人動心歸動心,卻沒人敢冒險一試。
原因很簡單,兩人身上擔負著族中上千口人的身家性命,豈能因為自己的私心而使家族遭受危險?
但兩人又不願意放棄這個機會,在默默記下招考時間後,回到族中挑選了幾個旁系子弟參加。
這也是商人的一貫作風,有棗沒棗打一竿子再說。
相對於九大海商的觀望態度,松江府當地計程車紳則感到歡欣鼓舞。
他們看中的不是什麼提舉、副提舉之類的,而是看中了書辦、屬員幹滿三年,自動獲得生員身份。
所謂生員就是秀才,生員是官方說法,意為考中了生員就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了。秀才則是民間的稱謂,屬於百姓對生員的一種敬稱。
雖說考中了生員也並不意味著能當官,但好歹是有了功名,不再是普通老百姓了。
對於他們這些世代居住在松江府本地的鄉紳來說,進士、舉人之類的太遙遠,能撈個秀才的身份,就足以保住自己那幾百畝地,讓他們在當地過上體面的生活。
不服勞役,減免賦稅,見官不跪!
想想都美!
有人歡喜,自然就有人憂,尤其是被周志清頂了缺的松江知府鄧處善。
鄧處善當了十三年的松江府知府,早就將這一畝三分地看成了自家的產業。
事實上,他也確實是這麼做的。
他在松江府的田地不多,只有幾千畝,但在城裡的宅院、店鋪卻很多。
雖說很多都沒在他的名下,但都佔著乾股。
他當松江府知府的時候還好說,那些商人不敢少了他那份銀子。
現在他被人頂了職位,成了一個賦閒在家的老頭,那幫商賈還會把他放在眼裡?
因此,在看到皇太孫倒行逆施,罔顧國家體統,將朝廷官職當成邀買商賈的手段之時,鄧處善氣得當天晚上都沒吃飯,連夜寫好了奏疏遞到京城的朋友處,讓他們替他傳揚此事。
朱允熥的告示貼出後第二天,京城文武百官就議論開了。
因為這事實在是太大了,對大明的官場影響深遠。
歷朝歷代建立選官用官制度之時,都規定不許商賈、工匠等賤籍參與。
然而,皇太孫殿下卻打破了這一亙古不變的規矩,破天荒地說出不論「士民工商」這句話。
如果什麼人都能當官,那他們辛辛苦苦考取功名又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