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皇家的,什麼是朝廷的,有著明確的界限。
就像老朱貴為皇帝,也沒有把啥都往自家劃拉的道理。
哪怕封幾個兒子當藩王,還費了不少心機,搞出不少事端呢。
原則上來說,江河湖海,山川道路等等,都是屬於朝廷的。….
朝廷名義上歸皇家領導,但皇家只是領導,並不是說朝廷是皇家的私產。
如果真把朝廷當成自家的,對朝廷予取予奪,那也就離亡國不遠了。
雖然老朱一直把天下當成老朱家的私產,但也只是心裡這麼認為,表面上還是維持朝廷的大義名分的。
因此,在一群文武官員的注視下,老朱心裡一陣發虛。
「逆孫!」
「不得胡言亂語!」
朱允熥也知道自己在胡說八道,他就是故意胡攪蠻纏呢。現在聽到老朱動怒,趕忙熘到一邊,朝著陳宗理暗暗呲牙。
老朱看到大孫這番怪樣,這才意識到自己差點著了這孫子的道。
他還以為這逆孫轉性了,知道不計私利,為朝廷辦事了,敢情這孫子想白嫖!
老朱想到這兒就有點生氣了,氣大孫太過小氣。
他都是大明的皇太孫了,將來整個大明都是他的,他還跟朝廷分這麼清楚幹嘛?
在老朱樸素的價值觀裡,他是皇帝,他代表朝廷,朝廷就是他的私產。
因此,他在制定一系列制度之時,從來就沒想過公私分明,缺錢就直接從朝廷的庫房裡拿,朝廷缺錢也從皇宮的庫房裡搬。
但老朱知道剋制自己的慾望,加上他崇尚節儉,不喜歡奢靡浪費,因此對於朝廷的財政影響不大。
然而,他這種公私不分的財政思想,也給後世的大明帶來一系列財政問題。
在老朱之後的皇帝,想要花點錢那叫一個費勁。
比如說,嘉靖帝的兒子隆慶帝,想給妃嬪們打點首飾,都會被文官們罵奢侈無度。想賞賜別人點東西,也會被文官們駁回。
至於修個園子,蓋個宮殿,那就更麻煩了,只能被文官們罵成桀紂之君。
後世的皇帝為了不惹這個麻煩,都是直接派太監到各地去收稅。
但這樣一來,又催生了礦監、稅監等亂政,對大明又造成不小的傷害。
因此,朱允熥這種公私分明的態度,反而是最適合大明的方式。
明確規定好什麼是皇家的,什麼是朝廷的。
皇家的錢,自然歸皇家支配。省的自己的子孫後代,想在宮裡蓋個涼亭,還得看一群文官的臉色。
至於朝廷的錢,也不能任由文官們揮霍,得在皇帝的監管下花用才行。
老朱呵斥了大孫後,目光不善地看向陳宗理。
「陳宗理,那你來說說,這路還修不修,如果修的話應該怎麼修?」
陳宗理也知道修鐵路的好處,他只是不想啥好處都被皇家佔著。
這倒也不是他這般想,而是所有的文臣武將都是這般心思。
自古以來皇帝和臣子之間的權利爭奪就沒停過。
老朱在分封諸王的時候,武將勳貴那邊也有不小的意見。
他們反對的理由也很樸實,憑啥我們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平白無故地分給你兒子當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