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殿那邊不論大事小情,都要給咱原原本本地記下來!」….
「諾!」
朱允熥的小朝堂建立之後,很多人都是當成個笑話看的。
畢竟,大明一十三省都在老皇帝這邊控制著,大明的財政賦稅、人口徭役等等,也是在大朝廷這邊把持著。
皇太孫的小朝廷要人沒人,要錢沒錢,還設定了那麼多部門,封了那麼多的尚書大臣,這不是小孩子過家家嗎?
很多人甚至還公開調侃黃子澄,說他一步登天,直接就成了鐵道部尚書。
黃子澄對於這些人的怪言怪語直接無視。
他現在是堅定的皇太孫黨,
皇太孫就算放個屁他都覺得是香的!
黃子澄在京城盤桓幾日,就帶著十幾個屬官前往大同等地實地勘測,並監督恩克汗帶領的草原施工隊的施工進展情況去了。
在黃子澄走後,眾人又開始奚落齊泰。
因為齊泰經常出入文華殿,簡直成了那裡的半個屬官。
齊泰面對一眾同僚的奚落也無動於衷,每天依然堅持不懈地往文華殿跑。
然而,幾個月後後,那些奚落嘲笑的人就笑不出來了。
因為過節了!
端午節將至,所有官員茶餘飯後都在猜測,今年老皇帝會給他們發點啥東西。
「依我看,應該跟去年一樣,一家發兩尾鰱魚就給咱們打發了。」
「不見得吧?」
「去年是太子爺病重,皇帝陛下沒心情過節,這才只發了兩尾鯉魚。」
「今年咱們大明打了大勝仗,現在國庫也挺富裕,咋的不得給每人多發二斤肥肉?」
「提起肥肉,老夫的婆娘還曾跟老夫抱怨,說今年到現在家裡還沒買過肉吃哩……」
說這話的乃是一位戶部主事。
由於受戶部尚書陳宗理的影響,戶部上下一應人等無不習慣性哭窮。
「王主事,你這話說得就過了!」
「雖然咱們俸祿不高,還經常折色,但十天半月吃回肉問題還不大的,怎麼也比老百姓日子強!」
王主事聞言嘿嘿一笑,不再答言,自顧自地吃起飯。
相對於中層小官們的牢騷,尚書侍郎之類的官員就謹言慎行多了。
一來,他們俸祿高,不在乎這點節慶賞賜。
二來他們有各地地方官員的孝敬,什麼冰敬、炭敬之類。家鄉地方官也會時常送一些土特產過來,讓他們貼補在京城的開銷。
雖說此時的風氣還算清明,遠不如後世那般腐敗。但每年收穫的進獻,超過朝廷俸祿兩三倍還是沒問題的。
因此,同樣是京官,尚書、侍郎等高階別,或者手裡有實權的京官,比起普通寫寫算算,打雜的京官日子好過多了。
這也是老朱動輒罰俸,有時候連全年的俸祿都罰光的原因。
因為他知道,這些人就沒靠朝廷的俸祿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