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做科研的人需要高學歷,這方面的人本來就不多。
再加上集中很多人還在為生活做的科研,心思很多也不再科研上,導致的結果就是科研產出並不多。
最為理想的狀態就是,科研人員不用為自己的生活操心,也就是科研人員生活無憂,精力都放在科研上。
簡單說就是科研人員不用為了房子、錢、專案申請、專案資金、裝置等等操心。
可以做著自己感興趣的研究。
這種情況下,科研產出是不會低的。
但要做到這些太難太難,需要許許多多的資源和能源來支援。
放過去,有著許許多多的人生活的並不好,收入低,想把生活過好都難,能維持大幾百萬人做科研工作就很不錯了。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這是過去,現在就不一樣了。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但目前為止。
全球八十億全部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了。
自動化智慧化工廠的出現,再加上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發展,人們從那些重複性,沒有創造性的工作中解放了出來。
現在就連服務型的工作也都被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替代了。
說起來,現在人們能做的工作也就剩下創造性創新性的工作了,簡單說就是科研工作。
加上現在的資源和能源非常的充足。
可以這麼說,支援全球人民做科研工作都是可以的。
但現實情況是,很多人是不願意做科研工作的。
就好比讀書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多學知識沒有壞處,但就是有許許多多的人學不進去,不願意學。
現在就是這樣的情況。
許多人不願意做科研工作。
就國內的十幾億人來說。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八億參入了科研工作中,其中三億人是全職的,五億人是兼職的。
就因為這些人的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才會爆發的。
但就目前的情況來說,這些人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需要科研的專案越來越多。
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的人只會越來越多。
那怕這十幾億人全部搞科研,還是不夠。
這也是不太可能的。
說到底還是遺留問題。
這樣轉變也就一年多的時間,十幾億人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還是很少的。
說不好聽的話,但凡讀過大專的都在搞科研了,至於那也都過高中的也都沒有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