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爬到了洞口,在光線照到的地方,可以看到還是和上來的山路一樣,滿地的碎石,再往更深的地方看去,可見度逐漸降低,慢慢的除了一片漆黑,再也看不見其他。
一行差不多十人,留下兩個在洞口照看東西,其餘幾人每人手上都拿著一個火把,讓於海走在隊伍的中間。
火把是在來的路上找材料做的,就地取材,就是這麼厲害,他們本來是給於海也準備了一個火把,不過在洞口的時候,於海拒絕了,於是留給於海的那個火把就成了備用的。
於海肯定是不願意用火把的,自己正常走路都快成問題了,還拿火把,怕把走在自己前面的人燒死啊。
拿出手電筒,野外用的,據說可以照到5000米以外,還是說可以讓5000米以外的的人看見自己,他也沒試過不清楚。
頭上再帶著個頭燈,走起路來只要看清腳下,就沒問題。
看到於海拿出的電筒和頭燈,哪怕是已經見慣了他經常拿出些好用的工具,原始部落的眾人看著於海的目光也是越發的崇敬。如此神人,自己部落遇到了,自己上輩子一定是救了救世主吧。
靠這這些微弱的光源,一行人緩慢的前進著,還在這個洞穴比較寬廣,只需要要注意腳下的碎石。
溶洞裡的氣溫明顯的比洞外要底很多度,滴滴答答的水聲不絕於耳,靜謐黑暗,如果只有於海自己,他是絕對不敢進來的。黑暗的環境,總是那夠讓人發揮無限的幻想。
也不知道走了多久,慢慢的,開始可以看到周圍的石壁上攀附著的、頭頂上掛墜著的,地上竦立著的鐘乳石。越往裡走,鐘乳石的數量開始增多,一眼望去一片鐘乳石的奇幻世界,各式各樣的鐘乳石,多彩繽紛。有的像兔子,有動物像老虎,還有的像是一片小樹林,各種形狀,稍一想象,可不就是剛剛叢林裡面的景象嗎。
走到一處不起眼的角落,這裡明顯有開鑿的痕跡,這一片生長著許多的白水晶,一個個突起的晶體,在火把的照射下,在手電筒燈光的照射下,散發出奪目的光彩。
白水晶的自然形成形狀算是相當多的,有最普遍的塊狀、六角柱狀、柱狀群生的白晶簇、重疊生長成型的骨幹等等。而大部分的白水晶都有包含冰裂、雲霧等等內涵物,完全透明的白水晶除非是小體積的(從大原礦直接切磨出來),大體積而又完全通透的白水晶價格較貴而且市面上假貨比較多(尤其是白水晶球)。而這裡,大多數都是柱狀群生的白晶簇。
“我們用來交易的水晶就是從這裡開採出來的,你看看合不合適,看中哪些,以後我們就用這些來交易吧。”族長一點也不擔心待遇還來到水晶的開採地,之後他自己過來,撇下他們不再和他們交易。這個溶洞很大,整個山體,甚至延伸到地底下。除了最開始進來的空間很寬闊,進入到裡面,開始出現很多的小路,有的小路通向另外一個小的溶洞,有的是死路,有的通向外界,還有的至今為止無人知道通向哪裡,只知道探路的人所帶的物資消耗完的時候還沒有走到道路的盡頭而不得不原路返回。
叢林那麼大,所擁有的財富也是十分驚人的,就今天這個溶洞,只是離部落最近的一個,或者說是最容易到達的一個。就他們部落所知道的溶洞,還有好幾個,有的更加隱秘,不是機緣巧合很難發現通往溶洞的道路。所以用這個溶洞來測試於海的人品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於海拿著手電筒,選了一個檢視,對著光觀察時,可以看到淡淡的均勻細小的橫紋或柳絮狀物質。光下,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它,都能放出美麗的光彩。
“老實說這種白水晶在我們那裡的儲量也是比較大的,不是珍惜礦種,喜歡的人也不算多,不過這裡白水晶的純度還是不錯的,我都很喜歡,尤其是這種棉絮多的,我希望主要收集這種。”於海淡然道。
透過這段時間的研究學習,於海對水晶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尤其是前兩次都出現過的白水晶。
經過剛剛的仔細觀察,大多數的水晶都是透明度都很好,幾乎很少看到棉絮,小部分體積較小的水晶裡面的棉絮則比較多且形狀特殊,有一種自然的美感,其中有幾個特棉絮特別多的,裡面的棉絮竟成了小動物的模樣,這可是大自然的恩賜,十分的少見的。
族長沒想到於海會更喜歡這些透明度低裡面含有雜質(棉絮)的水晶體。最開始發現這裡的時候,他們會收集大塊的透明度好的回去送給家裡的女人,女兒收到後也是很開心,一些順帶著被開採下來的透明度差的,則被女兒們丟棄在角落裡,所以他們對透明度差的水晶是看不上眼的,沒想到於海竟然喜歡這些沒人要的,沒想到人與人之間的審美觀會有那麼大的差距。
於海又觀察了一會兒這些水晶,找出水晶裡面棉絮形狀最好最生動的,做好標記,由部落裡面的人幫慢開採出來,以後也都是找類似這樣的水晶開採,然後交易給於海。
因為水晶裡面擁有特殊形狀棉絮的比較稀少,在看到一個特別生動的,好似有一隻小白兔蹲在地上吃草,彷彿活過來似的,就連地上的草也顯得十分的生動。因為這塊水晶的體積比較小,約有成年人手掌長度。於海決定現在就把它開採走,和族長說了一聲,就取下腰間的匕首,小心的挖起來,經過一旁原始人的指點,有驚無險的把這塊水晶完完整整的挖了出來。找了條備用毛巾把它包起來,小心的收入揹包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