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懵了,這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拖著不是辦法,
“就算我上書求情,可還是會有藩王為了自己,向朝廷議五弟的罪,這個本王無法保證。”
朱棣清楚,以前大哥朱標還在的時候,請他們幾個兄弟喝酒相聚,經常會有幾個不和。
但那時大哥在,他有能力讓弟弟們心服口服,現在大哥,二哥三哥已經相繼不在。
自己有沒有這個號召力,不清楚。
成淵道:“歷來得民心者得天下,兄弟情義是倫理常情,天不可逆,這是天道。
聽說開封百姓為了周王的事議論紛紛,應天府也已經鬧得沸沸揚揚,這說明百姓心裡有一杆稱,這是人心。”
自古以來,天道人心才是最有說服力的,現在成淵只是提前灌輸給朱棣。
建文元年(1399年),明惠帝朱允炆意欲削藩。有人告齊王有叛變意圖,於是將其召至應天府廢為庶人。
成淵相信,這些事情都會成為朱棣起兵的積累。
“王爺,據我所知,眾王爺到現在還沒有上書朝廷,說明什麼,說明他們也都不願意,不願意汙衊周王謀反。
王爺你帶兵數載,天下百姓都看著呢,只要你無愧於自己的內心就好,如實上奏。公道自在人心。”
看到朱棣有些疑慮,成淵說出了自己要做的:“王爺知道我是有些江湖兄弟,周王爺的冤屈他們可以幫忙去散播,可以救周王一命。”
百姓的言論在某種情況下就是民心,朱棣知道這樣做對他們藩王有好處。
今上喜歡以仁孝治天下,收服民心,這個法子可行。
成淵敢保證周王不會有性命之危,是因為歷史上,齊王被貶為庶民,湘王自焚。
周王在流放的幾年裡。不僅去尋找草藥寫書著文,還忙著生了幾個孩子,這造娃效率這麼的高,哪裡會有危險。
“王爺,我敢保證。大師也會這麼說的,為了確保,請王爺見一見大師,或許大師有話對你說。”成淵又給朱棣吃了顆定心丸。
畢竟自己年輕,又沒有朝堂經驗,朱棣肯定會有顧慮,不放心的。
果然,成淵又猜對了。
“好,本王聽你的。”朱棣聽到可以再見姚廣孝問問,也放下心來。
自葛誠回來監視,又正遇上週王被流放,朱棣現在也不敢貿然見姚廣孝,但又不得不去見一見。
“出府就會被人跟蹤,此時見大師,只怕朝廷知道了會起疑心。”朱棣很為難。
但姚廣孝必須見。
可該怎麼見,是個問題,還不被爪牙跟蹤。
躲過葛誠這個親隨,還不被懷疑。
成淵一時沒想到好辦法,便不吱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