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趙佶此時帶自己會京城的絕心已經毫不掩飾,加上皇帝親自邀請,黃裳欣然接受。
黃裳肯回京對延平黃氏來是大的喜事,這麼個人成窩在家裡,實在是家族的巨大損失。
黃裳離開時只是叮囑黃穎霖:“錢財再多,也只是利,而且朝不保夕,只有站隊站對了,利益才能持久。”
黃裳人還沒到京城,就被加“太師”的虛銜,雖然沒有實權,卻以示榮寵。
而黃裳也不能真的無官一身輕,皇帝有問詢,他也不能置身事外,算是皇帝的私人顧問。以後蔡京這個太師想專美於前,怕是不容易。
黃裳返京,蔡京的態度是警惕,警惕黃裳與自己爭權。
蔡京的這點心思瞞不過趙佶,趙佶也樂得下面的人不是鐵板一塊,只是老師這個人有些過於不在乎權力了。
趙佶問黃裳:“老師,你熟識蔡卿嗎?”
黃裳搖頭道:“不認識,不過確實可以很瞭解。”
趙佶問道:“老師怎麼了解的?”
黃裳道:“道聽途就夠了。王安石掌權時,他是變法的堅定支持者,等到司馬光掌權,他也能迅速迎合司馬光。”
趙佶問道:“老師是這個人人品不可靠?”
黃裳走搖頭,道:“臣可沒有這個意思,也無意評價這個饒人品。”
這話已經是就人品問題,持否定態度。
趙佶疑惑問道:“老師想什麼?”
黃裳笑道:“臣想陛下需要的不是一個道德楷模,而是一個肯辦事的能吏,陛下看他能不能幫陛下辦事也就是了。”
話雖如此,可是趙佶還是從黃裳的語氣中聽出了對蔡京的瞧不起。
趙佶道:“老師還是把話明白些,朕可是有點兒糊塗了。”
趙佶信任黃裳,黃裳用這種語氣評價蔡京,卻讓趙佶心中出現了一絲疑慮。
黃裳道:“陛下多心了。好,那臣就臣的看法。蔡京這個人雖然是王安石變法的骨幹,卻並不是個堅定的改革者,而是一個政治投機者。他支援王安石變法不是因為覺得變法好,而是當時的情況是隻有支援變法才能獲得權力。王安石失勢,他也可以毫不猶豫地迎合舊黨。而王安石變法之所以失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重用這些投機者。王安石自己心底無私,就覺得每一個變法者都心底無私,誰支援他變法,就覺得誰是好人。這就讓蔡京、呂惠卿之流走進權力中心。其實除了王安石自己,每一個人都有私心,也讓新法在執行時偏離他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