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轍口,其實就是押韻。
京劇作為我國特有的古典歌舞劇,其中在唱的方面,講究的就是合轍押韻,以求節奏明快,旋律優美。
而這些轍口,被藝人們總結出了十三道大轍,也就是十三個韻類!
每個轍口用兩個漢字來表示,就是:中東、江陽、衣期、姑蘇、懷來、灰堆、人辰、言前、梭波、麻沙、也邪、遙迢、由求。
為了好記方便,曾有人將它們編成了一些口訣!
比如“月落花浮水面,樓臺倒影印池塘”。
又如“俏佳人扭捏出房來,東西南北坐”。
林牧將那把刀按在腰間,說道,
“當時人家譚鑫培先生上臺之後,一點都看不出來緊張的樣子,直接開口就唱——”
“過了一朝又一朝——”
“心中好似滾油燒——”
“父母冤仇不能報——”
“腰中空懸雁翎刀——”
精彩的譚派西皮流水,再次獲得了現場觀眾們的掌聲!
這次的掌聲,不但是送給林牧的,更是送給那位臨危不亂的譚鑫培大師的!
“每一個能夠被稱為藝術家或者大師的前輩們,都有著非常鮮明的個人魅力,也有著非常強的舞臺應變能力,這種事情,你就算是換我上去,也會有些不知所措的,臨場改詞,那可不是說說就來的!”
林牧的這番話,讓不少人都是默默的點頭!
雖然就這麼簡簡單單的四句詞,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你需要在那麼緊張的舞臺上,幾步之內,就要想好唱詞,而且轍口還要對,情緒也要對,這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
這不但需要演員有著極強的心理素質,而且應變能力也要非常的強悍。
譚鑫培先生被稱為伶界大王,那絕對是名副其實的!
“在我們梨園行啊,還有一個很大的規矩,之前我也說過了,我們京劇演員都是京城學藝,津門成名,魔都掙包銀!”
“京劇演員不會經常在一個地方演出,第一是經常給一群人唱戲,就算是梅蘭芳,馬連良這些大師,觀眾們也會厭倦的,第二對於京劇演員來說,給更多的人唱戲,對於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種促進!”
“就像我們京劇院,每年也會在全國各地的劇場進行巡迴演出,今年我已經跑了二十多個城市了,那一段時間,可以說是腳不沾地啊。”
“但是我們現在的條件已經算是好的了,有飛機,有高鐵,到了地方有賓館,人家接待方都已經安排好了,就別說民國了,就說我師父年輕的時候,出去演出一次,回來就跟脫了一層皮似的,艱苦啊!”
“不過,到了更多的地方,見到了不同風格的戲迷觀眾,對演員來說,演出經驗就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而這個很大的規矩是什麼呢,就是你到了每一個演出場地,你都要去拜碼頭!”
聽到林牧這番話,眾人都是紛紛點頭。
拜碼頭這句話,其實在很多電影電視劇裡都曾經出現過!
拜碼頭的意思其實就是初到某地,找當地的老前輩打個招呼,請對方多多關照!
現在的京劇界,這種拜碼頭的事情就少了很多,就像林牧,還從來沒有遇到過拜碼頭的經歷,頂多就是當初跟著於智魁和李正素出去演出的時候,接待一下當地京劇院前來慰問的演員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