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你要清楚一點,馬連良和梅蘭芳合作,那麼自然是馬跟著梅走,而馬連良和張君秋合作,就是張跟著馬走。
而王少樓、貫大元和程硯秋合作,那麼自然是他們倆跟著程硯秋走!
那麼馬連良和程硯秋兩人站在臺上,誰跟著誰走呢!
當初兩人在梨園行的地位不相上下,風格又大相徑庭,壞就壞在兩人在後臺也沒有對過戲,都覺得這麼熟的戲了,不用對了,臺上見吧!
結果,就出了大問題!
兩人之所以唱不到一塊去,主要原因就是藝術風格的南轅北轍!
簡而言之就是程慢馬快、程拖馬急!
程硯秋的風格是緩中有緊,緊中有慢。
有時候你以為他唱完了唸完了,其實他在那行腔念字當中呢,你以為沒了,剛要張嘴接話,他的腔或者字又冒出來了,總歸讓你急不得,等不得。
馬派的風格是乾脆利索、爽利簡潔。
這回他都快難受死了,因為他總得提著半口氣兒等著程硯秋在那裡四平八穩地把腔唸完,著急也不行。
因為程硯秋所創的程派,就是得沉得住氣,坐的住,不急不緩,把戲做足了,身段做好了,才能叫板起唱!
唱起來也要求唱腔虛實相間,跌宕起伏,如泣如訴,繞樑三日而回環不散。
一個是火上房,一個是現打井!
最關鍵的是,兩人都是名角兒,到了臺上之後,誰也不服誰,誰也不讓誰!
他們都覺得自己的尺寸才是對的,對方應該跟著自己走。
所以,這出戏算是勉勉強強的唱了下來!
但是,對於兩個人來說,心裡就別提多難受了!
至少,在解放前,兩人就再也沒有同過臺了!
所以,排練的重要性就體現了出來,尤其是跟不熟悉的人唱戲,你一定要知道對方的尺寸在哪裡!
雖然這出戏的戲詞林牧都已經背的滾瓜爛熟了,但是還是拿起了屬於自己的戲詞,跟著大家一起對了起來!
一上午的時間,對了兩遍戲詞,三個人都差不多已經知道對方的表演風格了!
中午在食堂吃完飯,下午再次回到了練功房,就開始響排!
所謂的響排,就是有樂隊伴奏,但是不用穿戲服,不用化妝。
雖然上午的對詞環節還算不錯,但是,一到響排的時候,不少問題就出現了!
不知道什麼時候,於智魁,李正素,張鍵國還有劉常瑜四位京劇大師全都站在了練功房的門口,認真的看著他們的響排!
“停,停一下!”
忽然,於智魁直接喊停了這場響排,皺著眉頭,看著林牧,說道,“小牧,你剛才的感覺不對!”
林牧趕緊垂手侍立,認真的聽著!
於智魁走過來,跟林牧比劃了起來!
李正素也是走到了華逸婷的身邊,低聲跟她說著剛才裡面的一些問題!